正文 第60章 鋤頭換兵器——工具還是工具(4)(1 / 3)

用鋤頭維持不了最低限度的生存時,農民隻得拿起兵器。其實,兵器也是他們整體活不下去時求生存的工具。

所以說,兵器“還是工具”。

⒌政治和道德問題

“還是工具”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曆史教科書教給我們的兩個說法:一、農民起義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動力是工具提供的,動力本質上就是工具)。二、農民起義是封建統治者改朝換代的工具。

這兩個說法很好,至少有兩個好處。

一、如果某次農民起義失敗了,可以說,至少是農民起義動搖了前朝封建統治的基礎,才可能建立新的一個朝代。在新朝代裏,農民階級的處境能得到稍稍的改善。言下之意,農民兄弟們所付出的生命和鮮血,對曆史的進步還是有貢獻的。

二、如果某次農民起義成功了,農民軍領袖(比如朱元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農民還是受剝削受壓迫,則可以說,可惜農民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地主階級篡奪了,本來是英雄的農民軍領袖蛻變為地主階級的可恥代言人。

上述兩種情形,分別可以說,農民起義是曆史前進的工具,或封建統治改朝換代的工具。

從政治的“高度”看,毫無疑問,上述說法絕對是正確的。從曆史的“低度”看,誰也不敢絕對武斷地說,這種說法準確。

現在的社會環境比較寬鬆,曆史學者們也比較敢於說話了。也就有學者提出,要“客觀”地、“正確”地、“準確”地分析、認識、評價農民起義的曆史作用,不能忽視農民起義的負麵作用。比如,農民起義對大批生命的屠殺、對物質財富和社會結構的破壞,等等。甚至有學者提出,封建中國社會的不能進步,主要原因是農民起義的周期性破壞。

在我看來,正麵作用也好,負麵作用也罷;促進作用也好,破壞作用也罷,都是片麵的看法,都是貼標簽的行為。產生片麵認識的根本原因,除了政治的需要以外,在於概念的不清楚。

“起義”是政治寓意很強、褒貶作用很大的一個詞,意思是正義的力量武裝反抗非正義的力量(一般是指統治階級或異族強權)。而在當時、當事的統治階級看來,“起義”是暴亂,“起義”者是賊寇或流寇。

剝離其中的政治含義,“起義”的中性表達是“武裝反抗”或“暴力反抗”。隻要將“起義”一詞還原成它的本義,很多問題就沒有必要爭論不休。

“起義”的農民為什麼要進行暴力反抗?首先,他們整體破產,非反抗無以生存。其次,他們沒有非暴力的訴求渠道,隻能訴諸暴力。“反抗”加“暴力”,就是暴力反抗。根據不同的需要,有人把這種暴力反抗叫做“起義”,也有人把它叫做“暴亂”。

在我所讀過的曆史書中,比較中性、比較公道的說法,出自於柏楊先生。在他的史書中,把或被稱為起義或被稱為暴亂的農民暴力反抗稱為民變;把或稱為起義軍或被稱為流寇的農民軍稱為變民。

柏楊先生公道倒是公道,但“民變”和“變民”這兩個詞讓不讀柏楊曆史著作的人很難理解甚至產生歧義。比如,“民變”中的“變”是什麼意思?“民變”為什麼而“變”?“反抗”一詞的含義卻很明確了:受到壓迫,而且被壓迫得過了頭,被壓迫者才會奮起反抗。

比較準確的用語,恐怕還是老古我的說法:“農民暴力反抗”和“農民軍”。這樣不僅界定了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能兩邊討好。歌頌農民暴力反抗的人,可以把它叫做農民起義;詆毀農民暴力反抗的人,可以把它叫做農民暴亂。同理,農民軍既可以叫做英雄,也可叫做流寇——看您站在什麼立場。

“起義”的反抗是暴力性質的。既然是暴力,自然就會造成破壞;大規模的暴力,可能造成大批生命的消亡、大量社會財富的毀滅,社會結構的解體。破壞到一定的規模和程度,暴力自然而然地(表麵上是人為的)停止;隻要人還沒有死光,又會進行重建,形成新一輪的結構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