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所以會蘊含著偉大的生命,是因為文字中記載著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
縱然是隔著漫長路途、悵惘歲月,夜深人靜時小心打開書卷,依然會遇見無數怦然心動的時刻。
有時候注目著那書裏的文字,似乎最是平常的語句裏,卻突然會冒出令你欣喜的親切。當下便情不自禁地點起頭來:“對,我也經曆過這種感覺。”仿佛你曾經觸碰到卻沒有記錄下來的某種事實,被別人的筆又輕易拉到了當下的時光。
這也許就是閱讀最奇妙的快樂之一——喚醒那些快要被你拋諸腦後的美麗心情。
“林徽因”——這個美麗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完美的代名詞。
最早認識林徽因,是從現代詩集裏讀到她的《深笑》——那“掠過每一層琉璃簷邊,搖上雲天”的笑容,實在令人如聞其聲,讀之忘俗。
後來又讀了她現今所存為數不多的作品,散文、小說、譯作,甚至劇本,大多都似她的詩一樣,精致、靈動、輕盈,翩翩起舞於紙間,使人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久了,便會想要更多地認識她,直至了解她。
而我一向認為,想要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搜集關於她所有邊邊角角的瑣碎資料與旁人對她的評價,而是從頭開始,小心翼翼地走入她的生命。
唯有用最虔誠的心去感知她的成長,才會了解每一句話、每一張相片、每一首詩背後,她的笑容,她的淚水,她眼睛裏的光亮與憂傷。
如果說讀別人的故事,最美就在於共鳴時分的合奏,那麼書寫別人的故事,則更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緣分。
從寫這本書開始,我一次次撫摸書頁上的方塊字,從老舊的照片裏麵掃去多餘的光陰,遙想著近百年前,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是如何度過了她複雜的童年與斑斕的青春。
我時常在腦海中想象著林徽因的樣子。
細小至嘴角的紋路,抽象至舞台上的歌聲。
她在民國的硝煙與繁花中漸漸長大,經過江南,來到北京,看過綺色佳的流雲,戀過賓夕法尼亞的湖泊。
她擁有無數使人豔羨的幸運,也經曆了許多沒有人明白的憂傷。
人們往往隻能看到她灼目的完美,卻對於她的堅持與無奈一無所知。可是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一段沒有靈魂的“舊事”。
這一次,我想要把真正的她講給你們聽。
每個精彩的故事都擁有一個特別的開始。
而你所需要的,隻是一次完美的相遇。
莊薑薑
二0一四年初春
於杭州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