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戰軍由中原野戰軍發展而來,中原野戰軍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由赫赫有名的八路軍第129師和地方武裝組建而成。這支後來成為解放戰爭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隊,在蔣介石向共產黨人發起挑戰之際,恰好處於解放區的前沿——晉冀魯豫地區。
129師揮師太行
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115師、120師和129師。其中129師由原紅四方麵軍之紅四、紅31軍,陝北紅29、紅30軍,陝甘寧獨立一、二、三、四團及紅15軍騎兵團組成。129師的師長為劉伯承,副師長為徐向前,參謀長為倪誌亮,政訓處的正副主任分別為張浩和宋任窮。下轄兩個旅、一個教導團及五個營。後經部隊改編,115師和120師就先後開赴山西前線抗日,129師則奉命留守陝北。
抗日戰爭的炮聲震動全國,震撼了每一位愛國誌士的心。八路軍129師奉命出師華北,挺進晉冀魯豫邊區的位置,在津浦路至同蒲路及汾河、石德、石太路達隴海路及黃河之間,橫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共190餘縣的廣大區域。它以雄偉壯麗的太行山脈為界,西部是連綿起伏、溝壑縱橫的山嶽地帶;東部是一望無垠的千裏平原。平漢鐵路橫貫其間,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向西,可聯係陝甘寧邊區和晉綏;向北,可協助晉冀魯豫邊區和冀中;向東,配合山東呼應華北;向南,可支援中原戰場。同時,太行、太嶽、中條等山脈和冀魯豫平原互為依托。部隊進退自如,便於回旋機動。所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裏都是敵我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經過開辟與創建、堅持與鞏固、恢複與再發展三個階段,建立了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1年7月1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正式成立,統一了全區的政權工作,推動了鬥爭形勢的發展。
晉冀魯豫邊區從1937年冬天開始創建,到1948年8月與晉察冀邊區合並,有著11年的光輝曆史。11年間,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曾經曆了千萬次的浴血奮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野蠻的掃蕩和蠶食,擊退了國民黨軍隊大規模的挑釁和進攻,消滅了數以百萬計的敵人,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流血犧牲,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和千千萬萬的死難烈士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魂和新中國的奠基者。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序曲——上黨戰役
毛澤東曾高度讚揚上黨戰役的偉大曆史意義。他在《關於重慶談判》的講話中說:“現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當大,例如在山西的上黨區。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裏,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13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就是說,把他們的13個師全部消滅。他們進攻的軍隊共計三萬八千人,我們出動三萬一千人。他們的三萬八千被消滅了三萬五千,逃掉兩千,散掉一千。這樣的仗,還要打下去。”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投降。中國人民沉浸在歡慶勝利的喜悅當中。然而,在這背後卻已危機四伏——蔣介石再一次挑起了內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即調動國民黨軍隊向華北、華中、華南、東北各解放區進攻。其中,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所部在搶占太原和同蒲路沿線城鎮。8月16日,閻錫山按蔣介石的密令,命令其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領第十九軍、第六十一軍的主力4個步兵師及1個挺進縱隊(相當於師),從臨汾、浮山、翼城侵入晉冀魯豫解放區心腹上黨地區。之後,又攻占八路軍攻占的襄垣、潞城,並在日偽軍配合下,搶占了被八路軍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城,企圖侵占整個晉東南,消滅晉冀魯豫八路軍。
上黨,是山西省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自秦漢置郡以來就是晉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它東控太行、西據太嶽,自古就是軍事要地。那裏地勢高,古人有“與天同黨”之說,所以稱上黨。
閻錫山占上黨,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從整個戰局看,當時蔣介石正從其大後方西南、西北調動大軍向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陸續開進。蔣介石率先在華北的行動,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而占據東北。閻錫山的這一步是蔣介石實現“搶占華北,爭奪東北”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局部看,閻錫山企圖以一把刀子插入上黨,分割八路軍在太行、太嶽建立的兩個根據地,進而占領整個晉東南,然後把晉冀魯豫軍區主力逼到山區予以消滅,恢複其在山西的反動統治。
內戰的導火索不斷燃燒的同時,蔣介石又在一個月內三次電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企圖用“和平”手段,以共產黨人到國民黨政府中去“做官”為交換條件,讓中國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政權,達到消滅革命力量的目的。這時的美國政府也改變了不讚成中國發生內戰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是堅持和平,反對內戰。毛澤東答應了蔣介石的邀請,準備飛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
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配合重慶談判,晉冀魯豫軍區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發動上黨戰役,堅決消滅來犯的國民黨軍。
當時在上黨前線的隻有參謀長李達一個人,劉伯承、鄧小平都在延安參加黨的七大。8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奉中共中央指示,從延安返回太行指揮上黨戰役。中共中央決定統一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解放區的領導,組成了由鄧小平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的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成立了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的晉冀魯豫軍區,統一領導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4個區黨委和4個軍區。
同時,中央軍委向劉伯承、鄧小平、滕代遠下達關於晉冀魯豫的軍事部署:太行應集結主力,組織奪取白晉路,收複上黨區,消滅頑偽,逼敵降;太嶽應集結主力向同蒲路進擊,徹底破壞同蒲路,控製平陸、垣曲一帶黃河渡口。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徹底消滅侵占上黨地區的閻錫山部隊,並調整部署,將太行李達所部、太嶽謝富治部、冀南陳再道部等野戰主力部隊,暫編為太行、太嶽、冀南三縱隊,集結長治周圍,進行上黨戰役;將冀魯豫軍區主力調到平漢線,結合冀南、太行軍區各一部,負責肅清平漢線新鄉以北日偽軍,為打北上敵軍準備戰場;以太嶽軍區沿同蒲線的地方部隊加緊破路,遲阻敵軍前進,以太行、太嶽軍區各一部攻取焦作、沁陽等日偽主要據點,控製黃河北岸廣大地區,製止敵軍機動。
劉伯承、鄧小平和張際春等在進行戰前動員時,向集結待命的幹部戰士傳達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之後,鄧小平向參戰將士發出了“打好上黨戰役,支援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的號召。他指出:根本問題是抗戰勝利果實落誰手裏的問題,蔣介石、閻錫山伸手來搶絕不能讓他搶走。毛主席在赴重慶之前說過“隻有你們打得好,我才能談得好”。我們上黨戰役打得越好,殲滅敵人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我們不要辜負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
接著,劉伯承說:“蔣介石的軍隊沿5條鐵路開進,5個爪子伸開向我們撲來了。人家的足球向我們華北解放區的大門踢過來了,我們要守住大門,保衛華北解放區,掩護我東北解放區戰略展開。平漢、同蒲是我們作戰的主要方向,但現在的問題是閻錫山侵占我上黨六城,在我們背上插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梁骨發涼,不拔掉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麼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漢、同蒲去守大門呢?”
“為保衛勝利果實而戰”“為支援毛主席談判而戰”的口號激勵著廣大指戰員,他們紛紛宣誓堅決殲滅敵人、爭取戰役勝利,並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入戰前練兵。
9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下達關於上黨戰役的第一號命令,規定以先占屯留吸引長治偽軍來援,爭取在長屯路上以運動戰而消滅之。八路軍參戰部隊共3.1萬餘人,另有5萬民兵配合。各參戰部隊於8月底、9月初向上黨地區開進。8月30日,劉伯承指揮八路軍第129師主力約9個團兵力,向襄垣發動進攻,並於9月1日攻克。9月6日,向屯留之敵發動進攻。9月7日和9日,參戰部隊先後集結長治地區,並編成太行、太嶽、冀南3個縱隊。
上黨戰役從9月6日正式打響,到10月12日結束,共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9月10日至20日,為奪城打援階段。
9月10日,太行縱隊向屯留國民黨軍發動進攻,並於12日攻克,殲守城軍隊千餘人。太嶽縱隊、冀南縱隊隱蔽於長(治)屯(留)公路兩側,準備殲擊長治援兵;以太行軍區兩個團為獨立第一支隊,隱蔽於長治東北山地,準備尾擊長治出援之敵;以太行、太嶽軍區4個團為獨立第二支隊,監視長子之敵;以潞城獨立營為獨立第三支隊,監視潞城之敵。屯留攻克後,太嶽縱隊圍攻長子,太行、冀南縱隊在打長治援敵未成後,乃轉攻壺關和潞城。經激戰,至9月20日,各部分別攻克長子、壺關和潞城,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在第一階段作戰中,共攻克襄垣、屯留、長子、壺關、潞城五城,殲滅長治外圍各據點國民黨軍暫三十八師等部6100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