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後記(1 / 2)

2011年是百年辛亥,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尚欲打造一百尊孫中山銅像來紀念百年辛亥革命,而我又何嚐不能用一百章來紀念一百年的辛亥革命呢?盡管我這樣的考慮在孫女士之前就有,並無參照係,但說明了大凡碰大事,此心同此理亦同的現象,當有其不謀而合的共同特征的。

在寫這部書時,為了盡可能接近曆史的本來麵目,所花耗的時間相對於過去撰寫《帝王的手段》,以及《我們時代的曆史人物》就更長些,故從去年三月至今年六月初才脫稿,當真有“應是綠肥紅瘦”的感覺。

一部百年曆史的長篇畫卷完成了,辛亥革命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充滿著改良、革命的,為推翻封建帝製的英勇無畏的畫麵,在寫作的過程中感染著我,激蕩著我,讓我思緒萬千。

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奮生奮死地推翻了封建帝製,建立了共和體製的中華民國。然而,這個史稱“第一共和”的中華民國卻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雖然趕走了一個皇帝,廢除了帝製,但廣大人民並沒有“當家做主”,仍然受到專製統治。共和政體的概念是,國家元首和權力機關必須由人民定期選舉產生,各黨領袖競爭執政,共同治理。但從袁世凱到蔣介石都沒有走出這一步。邁不出這一步,難免“天下共擊之”。

如今,兩岸雖說還是“南北朝”現象,但,一個大變局的形勢又將來臨了,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更理性了,因此,所謂“一場合乎法律秩序的革命”——走向共和統一,應該是必然的了。

在這樣一個現實的基礎之上,我認為,國共兩黨應該是再度牽手的時候了,而且應該是走向融合,彼此不再分你我;祖國兩岸也是該統一的時候了,我們應該合力共建中華的完美的共和,共同為祖國的強盛,人民的幸福奮鬥。

我希望在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活動之際,雙方邁出統一融合堅定的卓有成效的步伐!

這部曆史長卷的完成,非我一人之功。在此我要向所有為此書出力的老師和朋友們致以真誠的謝意!

還是在去年春天,我和來京的摯友範道鑒與在京的老朋友王楊禮在香山“紅翻天”吃飯,應了“酒過三巡”的俗套後,老王忽然說起明年是百年辛亥,應該寫寫這個曆史,他此話一說,便博得辛亥革命後裔範君的擊節叫好。

老王說:“我是沒時間寫,不妨由敏鵬寫吧。”我也是對辛亥革命甚感興趣的人,便滿口應承下來。範君說:“要寫得真實,比如講啊,這第一槍是怎麼打響的?有偶然的還是有準備的呢?單這就困擾百年的話題,敏鵬你要把這個曆史細節搞清楚。”我說好的。王公也說:“曆史是有推手的,要把誰是真正的推手也弄明白了。”我說好的,並當下說了一個書名,叫《曆史有那麼一說》。他們認為行。

殊不料,有天和老李(智英)一起到研究孫中山的友人段振坤家去座談寫辛亥革命的事時,他的夫人陳春園說:“張老師,你這書名太柔和了,與辛亥革命的革命曆史不太相吻合,我看書名一定要剛一點,別太文學化,不要寫得像是《明朝那些事兒》。”我想想也是,辛亥革命,就是把幾千年來的帝製推翻了的,忖度至此,便說出了現在的書名:《帝製的崩潰》。當時大家都認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