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世界因你不同(2)(1 / 3)

【3】促進自製力。這是養成自學習慣的前提。所謂自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受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地按照規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能力。

【4】加速形成概括力。學習是一個終生的過程,概括能力就是通過對典型事例和有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等方法,找出共同的特征並得出結論的能力。概括能力有助於加速自學的進度,鞏固自學的效果。

學習力在實踐中提高

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盡量與實際結合起來,不能隻“學”不“用”,而是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中。

——李開複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不同的人也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總結起來,學習是為了應用。不論你說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還是為了掌握某項技術,歸根到底都離不開應用這個範疇。

與實際相結合,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於生活和工作中,這才是學習的原動力。將知識應用於實際,這也是李開複力行的準則。為了堅持這個準則,他放棄自己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裏教課、做研究的安逸生活,投身到蘋果公司,把自己的研究轉化為可以對現實有積極作用的產品。將知識應用於實際,不但是對知識的正確應用,還會在應用的過程中檢驗知識的運用原理、規則,從而鞏固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有一位年輕女孩,在看過《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後,請教李開複說:“請問李老師,怎麼樣學習知識,才能徹底記住呢?我每年考試結束後,感覺好些知識都還給老師了。您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如今,學過的知識都還記得嗎?”

李開複指點這個女孩說:“我學懂了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運用的知識,到現在都還記得;工作中常用的知識,現在也記得;我自己感興趣、專門研究過的知識,也能準確記憶,就算是偶爾有些記不準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依靠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以及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基本忘卻了。不單是一個科目,每一個學科都是如此。”

李開複認為,單靠死記硬背隻能應對考試,而不能得到獲益終生的知識。在學習時,不能死記硬背,要去理解如何使用知識的原理、方法,把知識放在實際環境中,通過實際的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才能懂得如何去運用知識。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就是我們的學習能力,在實踐中,我們會得到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些經驗或教訓幫助我們驗證或修正所學習到的知識,使我們得到新知識,學習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別說學習能力的提高,就是應付眼前的困難都不能,甚至會出現潰不成軍的現象。

“紙上談兵”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講的就是趙括隻讀書不會運用,白白葬送趙國四十萬大軍的故事。

秦國兵發長平,被趙國老將廉頗抵抗住。秦人於是另想計謀,在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不抵抗是為了投降,還說秦人最怕的就是年輕有魄力的趙括將軍。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誰也不放在眼裏。

謠傳很快到了趙王的耳朵裏,趙王命人尋來趙括,問他可有打退秦軍的本領。趙括自信滿滿地說:“如果換我統軍,擊敗王不在話下。”

趙王信以為真,拜趙括為大將,接替廉頗統領大軍。

趙國宰相藺相如極力反對,他對趙王說:“趙括隻懂得讀兵書,不會臨陣變陣,不能擔此重任。派他領軍,恐有大變。”可趙王並不聽信藺相如的勸告。

隨後,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進言,請求趙王別派趙括領軍。趙王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前一再囑托,說趙括隻讀兵書,談起兵法來是滔滔不絕,但沒有統帥的能力,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會斷送趙國。所以請求大王收回命令,千萬不要讓他做統軍大將。”

但是趙王決心已定,趙母的話他依舊不信。

公元前260年,趙括替代廉頗鎮守長平。趙括統率四十萬大軍,聲勢浩大,他一上任就廢除了廉頗製訂的防守戰略,希望大敗秦軍,為自己正名。

秦軍見反間計成功,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一路追進,結果中了埋伏,被秦軍重重圍困。結果,趙括死於亂箭之中,趙國四十萬大軍統統被秦軍坑殺。自此,趙國一蹶不振,終被秦國所滅。

“紙上談兵”的故事已經過了幾千年,可是現實中“紙上談兵”的行為卻未見減少。

所謂學習力的提高,掌握知識的多少隻是一個因素,更關鍵的因素是能否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應用多了,自然記的靈活,也用的靈活。終生學習是職場人所必需的,麵對知識的換代和工作的需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李開複的職場聖經

怎麼做到學以致用?

【1】首先,把掌握的知識拿到實踐中檢驗。通過檢驗來驗證知識的正確性,或者說檢驗知識是否具有可行性。

【2】其次,在實踐的過程中,探索知識的應用方法。不局限在已知的方法中,嚐試其他的方法,改良、改進應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