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形態和材料,是當代設計師的首要責任,並對未來人類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自然資源日趨枯竭、汙染不斷嚴重的時代,任何脫離環境問題而展開的設計都是毫無意義的。設計界提出的“綠色設計”是一種可持續性設計,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才是真正符合時代需求的設計。在纖維藝術設計與實踐中,也應始終堅持這種觀念。
纖維藝術的綠色設計方法和原則:
①減量化:在設計中減小體積,精簡結構,在生產製作中降低消耗;設計作品逐步轉向“輕、短、薄、小”。
②再生材料的利用:有效利用再生紙、再生塑料等,既可以節約能源和資源,又有利於環境保護。
③自然素材的有效利用:有效地利用自然材料,使其發揮最大作用,如麥稈、蘆葦等不被人們重視的材料,通過巧妙的設計、開發、利用,可使之在纖維藝術中發揮很好的作用。王誌平的作品《故鄉情》,即采用故鄉蘋果園中剪割下來的蘋果樹枝,將其陰幹後運用揳合連接的方法,將一段段樹枝拚合成了鳥巢的形象,樸素自然地表現出藝術家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④“從搖籃到搖籃”的綠色設計概念:這是由建築師威廉·可道納夫和化學家邁克·布朗達特提出的新理論、新方法,倡導將“回收”的設計作品設計成為新的產品,即經過一定周期的使用後通過改變作品外觀或添加其他材料等方法對作品進行再創作。這種方式與傳統的“從搖籃到墳墓”的設計方法相比,節約了很多創作成本,減少了很多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總之,纖維藝術正是這樣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藝術設計門類,所以必將引領未來的室內裝修和裝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