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
一“大成若缺”有什麼意義?
我們先列舉些生活現象,看看是什麼道理?
買來的新鞋,非常愛惜,舍不得穿,生怕弄髒了,弄壞了,但一旦弄髒了、弄破了就沒有這種心態,而且會當“草鞋”穿。
買來的新衣服,也總是舍不得穿,總是放在櫃子裏掛著,偶爾穿了一次,也是小心翼翼地熨平放好,但一旦穿了幾回後,就沒有這種心情了,甚至會當“工作服”穿。
買來的新車子,出門上車時,總是前後左右看上兩三遍,車子出門總是小心擦拭。再小心地上車,甚至還不願帶人,怕給弄壞了,更不願借給別人開,但一旦開了一段時間後,特別是車子有了損傷後,這種心情就慢慢消失了。甚至有時連衛生都懶得做。
對待自己也是這樣。第一次在大場合說話特別小心,第一次在領導麵前做事,也是生怕弄出麻煩來。
這是什麼原因呢?用老子的話解釋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四十五章),什麼意思呢?最好的東西你要當它有些缺點,這樣使用時你才不必擔心有所損壞,才敢大膽使用。新買的鞋,新買的衣,新買的車,正因為是新買的,一點損壞都沒有,是“大成”,你才害怕損壞了,不敢使用,但一旦使用一段時間後,有些破損,這些顧忌就沒有了!
第一次在大場合講話,在大場合做事,你當自己是“大成”“完人”,沒有一點毛病,生怕弄出些毛病來被人看不起,所以,特別小心。一旦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然後就慢慢大方自如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任何事物再完美,你也要當他有缺陷,這樣你才敢大膽使用。無論怎麼完美的事物,他的價值都體現在使用過程中,隻有大膽地使用才能物盡其利,人盡其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就是這個道理。養蠶是為了吐絲,如果你怕絲盡了蠶要死,那你養蠶幹什麼?蠟燭是用來照明的,你擔心點燃蠟燭會成為灰燼,那要蠟燭幹什麼?任何東西不要害怕毀滅,因為毀滅就是其發揮作用的過程。如粉筆,用來書寫,它才有價值,書寫的過程就是物盡其利的過程,物盡其利的過程,也是它毀滅的過程。
人生也是這樣,人一生的所作所為,盡力表現自己,都在為表明生命的意義,人的一生所作所為既是生命發光發熱的過程,也是生命磨損的過程。中國人追求精神永存,“死而不亡者壽”,嶽飛雖然死了,但民族精神長存,文天祥雖然死了,浩然正氣長存,死得其所,雖死猶存,雖死猶生!這就是雖然失卻了物質的命,但生命所顯示的精神價值永存。
二怎樣做到“大成若缺”呢?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最大的盈器好像是空虛的,這樣它才有無窮無盡的作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應該有虛懷若穀的心態,俗話說:火要空心,人要虛心。空心,火才能旺,因為空心越大,氧氣儲存空間就越大,氧氣充足,火才旺;人要虛心,虛心使人進步,虛心能接受別人的幫助,能接納各方信息。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這句話是講做人做事要有虛懷若穀的心態,知道有容乃大,這是其一。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再有本事,千萬不要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強中還有強中手。再者,一個人相對大千世界來說,永遠是微不足道的,每一個人在大千世界麵前都要謙虛謹慎,甘當小學生。要知道,你不謹慎,你妄自尊大,不等於這個大千世界就沒有謙虛謹慎的人。相反這個大千世界的運行規律就是謙虛謹慎,而且這大幹世界的謙虛謹慎運行規律就是大千世界的生存法則。如變色龍為什麼要“變色”呢?就是適應環境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向日葵為什麼要“向日”呢?也是生存的需要。水往低處流,是天性使然。變色龍、向日葵、水這些大自然的自然現象,都懂得謙虛謹慎,這也是為了能在大自然中生存而學會的品質,是大自然培訓的結果。變色龍,你不變色能生存嗎?向日葵,你不向日,你能生長嗎?水,你不向低處流,能形成大海嗎?所以,這大千世界就是這樣:“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你不懂這個規律,你不懂得收斂自己,你就會吃虧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