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故事 神童琪琪(1 / 2)

琪琪是“春天花園”年紀最小的住客,差一個月滿3歲,但她也是這裏名氣最大的人,上過報紙,還上過電視。

琪琪第一次上電視是半年前在老家的時候。上電視的事跡,是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用15分鍾爬上了15樓,創下了同齡兒童爬樓最好紀錄。他的父親,一個年過4旬才得到了這個寶貝女兒的體育迷從她身上發現了據說高於莎娜波娃和威廉姆斯的超強體能,於是決心好好培養她,以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體育明星夢。要知道,當體育明星可是又來錢又拉風的好事哦!

為此,爸爸又帶她爬了更高的樓,邀約了更多的記者來報道。記者們大約也覺得2歲多的娃娃爬樓是件好玩的事,於是都跑來報道,在爬完家鄉最高的20層樓房之後,他們決定到有更多高樓的省城來。

省城的高樓雖多,但覺得這事好玩的記者卻不多,即便偶爾有,也因為不是什麼商業活動,沒有紅包,而不想費神來報道。他們一家三口興致勃勃地來,以為可以一炮走火,不想三混兩混,連旅館費都沒有了,輾轉經老鄉介紹,來到“春天花園”。

在“春天花園”住著的這些日子,琪琪的爸爸一刻也沒閑著,像憋急了要找茅坑一樣心急火燎地四處奔忙,托熟人找朋友;再托熟人的熟人,朋友的朋友,不貽餘力地向人們推薦他的女兒,這個有可能成為最偉大體育明星的神童,希望他們明白,如果錯過了,將給人類造成多大的損失。

在向外推銷的同時,他沒放鬆對女兒進行內功的修煉。他每天帶著女兒,從“春天花園”的1樓爬到20樓,往返2趟,這是這座城市惟一可以讓他們自由攀爬的高樓,也是他們能安心住在這裏的重要理由。

爸爸對琪琪的訓練,可以用殘酷兩個字來形容。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這句父親的父親當年用來教育他的話被刻骨銘心地記了半輩子,現在用到了女兒身上。他的父親是戲迷,希望兒子成為武生,但這個願望最終沒有實現。

對於2歲多的琪琪來說,人前顯貴是什麼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她隻知道那是一個非常美好但卻遠得沒譜的事情。為了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她就必須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手腳並用地在樓梯上爬來爬去,餓了、渴了、困了,膝蓋磨破了,都不能停,隻有在爬上終點的時候,才能吃上一包薯片或娃哈哈。大當家看過這場景,搖著頭說:這種搞法,跟馬戲團馴猴差不多,聽話才有得吃,不聽話就沒有。

琪琪爸對大當家的話不以為然,他說:你別看她現在又哭又鬧一把鼻涕一把淚,等將來,她感激我還來不及呢!

但大當家等一幹人顯然並不認同他的這種說法。他們大多是過來人,都帶過小孩,雖然對自己的兒女也不是沒打過罵過,但像這麼忍得下心下得去手的,也還不多見。他們一度懷疑琪琪不是親生的,而是像以往這裏住過的賣花人或乞丐那樣,是租來的孩子。

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如同琪琪她爸一直堅信的那樣,有商家要炒作了。一個在廣告公司當策劃總監的老鄉覺得讓一個接近3歲的女孩去爬高樓也算是個不錯的噱頭,現場熱不熱鬧不重要,隻要肯把紅包發重些,記者肯定會來。隻要記者能來,再不熱鬧的事情,也自然就會熱鬧起來。到時候,報紙廣播電視一播一登,小女孩穿著印有商家名號的廣告衣在電視和報紙上那麼一閃,商家滿意,媒體滿意,琪琪的爸爸媽媽也滿意。多美的一件事啊!

這件大家都滿意的事卻在中途出了麻煩,商家老板說,做這場秀,花費幾萬元錢,當然要把影響造大一點,本市最高的樓也不過40層,幾十分鍾就搞定了,大匆忙太沒有持久性了。

策劃總監向老板解釋現場的熱鬧並不影響媒體熱鬧和炒作效果。但老板堅持認為,隻爬40層樓,還是顯得太簡單太小兒科,造成的公眾關注度和轟動效應有限,他認為應該爬山,爬一座稍有難度的山,目標就選離城最近的一座名山,海拔1500米,從山門到山頂,直線距離7000米,這對於一個2歲多的小孩來說有一定難度,越是有難度越不可能的事,才有新鮮感和觀賞性,才會引起公眾的關注,從而達到炒作效果。不要以為隻有你們才懂炒作,老子也懂!

策劃總監被訓得悶頭悶腦半天才緩過神來,決定按老總的意思進行,他擔心琪琪吃不消,和琪琪她爸商量,她爸雖然覺得有一些難度,但想著難度更大意味著轟動效應也更大,好不容易等來這個機會,要是黃了就太不劃算了,於是半推半就地答應了,當然,他也沒忘記苦著臉要求漲2千元出場費,策劃總監爽快地答應了。

之後的幾天,琪琪爸對她進行了超強度加量訓練,原來每天爬兩趟樓,現在乘以三。他知道,即便如此,孩子也可能挺不上海拔1500米的高山。雖然他不止一次說過對孩子超強的體能有信心,但看著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不吃薯片或糖果就不往前走的樣子,他的心中也暗暗打鼓。在孩子訓練力量的這幾天,她消耗的薯片娃哈哈和糖果也加了數倍,他擔心這種用零食激發起來的體能和激情,能持續多久?7000米可不是幾分幾秒咬咬牙就可以挺過去的啊。為了發揮薯片和娃哈哈的吸引力,他決定像馬戲團訓練不太聽話的動物那樣,對女兒進行零食緊縮,以保證正式爬山那天,每一包薯片都能起到興奮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