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房子,單小姐的婚事如期舉行,婚禮的隆重場麵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事可以看出,親戚名頭的威力,隻要會借光,定有效果。
3.沾親帶故,求人辦事多條出路
親戚關係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筆寶貴資源,在辦事中不懂得善加利用,可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很多情況下,能夠和所求之人攀上親威事情辦成就容易多了。
利用親戚關係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親情去打動對方,以期達到自己辦事兒的目的。
丈夫可得益於名妻。
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劉海北先生所寫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即在調侃的語氣中表達了對身為女強人的妻子的無限敬意和愛意,不妨摘幾段以饗大眾:
“有一件常常發生的事是,給我做介紹的時候,介紹人為加深對方的印象,常在介紹完了我的姓名、職業、學曆甚至生辰八字以後,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後可能沒有幾個人還記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記得我的婚姻狀況。
那麼,難道名妻沒有帶給我任何的方便嗎?其實不然。
名妻的讀者,大多是正在大專就讀,或剛踏出校門進入社會擔任某基層工作的青年們。記得有一次計劃全家出遊,名妻打電話到某飯店訂房。訂房小姐說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間都已訂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補。當名妻一報上姓名,對方說:‘您隨時來吧,一定有房間留給您。’真是痛快極了。”
活用自己的籍貫,可以為自己帶來光彩。北洋政府時期前後有7個總統及執政首腦,他們中有6個是行伍出身,惟有徐世昌是無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凱,投其所好,因緣際會,扶搖直上,最終躋身總統寶座。
徐世昌,清鹹豐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於河南開封,城內的雙友巷是他的出生地和少年時代活動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個籍貫;據徐氏家譜考證,徐世昌的遠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鄞縣,這是他的第二個籍貫;乾隆年間,徐家又從北京大興移居天津,徐認為大興是他的第三個籍貫,天津是他的第四個籍貫。
別人也許會覺得有這麼多籍貫是個麻煩,而徐世昌卻利用這多處籍貫大做文章:他跟袁世凱論河南同鄉;跟馮國璋、曹錕論直隸同鄉;與錢能訓、孫寶琦論浙江同鄉。他涉足社會,處處得到同鄉的幫助。
從中可以看出,在辦事時,親戚關係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是辦事兒的一個重要方法。但在求親戚幫助的時候,一樣需要用真誠打動對方,使親情得以發揮利用,切不可虛假用情。
英年早逝的詩人徐誌摩正是運用了此種技巧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因此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
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為其引見。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是一貫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這些的,他很想讓徐誌摩去學醫,他認為這風月詩詞之類,隻能是閑時消遣之物罷了。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最終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在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下,徐誌摩在詩詞上的造詣突飛猛進,終成一代詩人。
利用親戚關係並不是無限製地亂利用,不顧一切去利用,那不用說對方會加以拒絕,就是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到道德的譴責,良心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