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妙語攻心:絕妙口才助你求人順風(1 / 3)

屢試不爽的八大求人密經

人是群居者,任何人都不能與世隔絕而獨自生存,人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求人辦事與幫助。所謂萬事不求人,既是欺人,更是自欺。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要做到萬事不求人更是難於登天。

然而,求人不易,隻有掌握了求人的密經,才能屢試不爽,事事通暢。

求人不能“一根筋”,世間萬事複雜多變,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諸葛亮,事事能掐會算。在求人時,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改變自己的策略。

求人還忌諱“燒火棍子一頭熱”。人們在求人時,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獲得成功,但客觀現實又往往不遂人願。尤其是求人辦事前,寄予成功的期望值越大,而一旦事情沒有成功,其失落感就越強,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

因此,在求人前,首先要權衡一下彼此的分量,衡量自己的求人資本。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對自己都沒有正確、客觀的認識,連自己的底都不清楚,盲目瞎撞,求人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在求人時,應及時根據此時此地和彼時彼地的情況變化,來審視和調節自己,適時采取相應的變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減少失敗。事變我變,人變我變,不把希望盯在某一點上。

如果善於變通,進而調整自己所求的對象,抑或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增加自己的求人資本,再去求對方,也許就不至於落得失敗的結局。

美國成功學大師卡內基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口才藝術。”由此可見好口才的重要性,擁有妙語攻心的絕妙口才,已經成為現代人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

絕妙的好口才,不僅是一種卓越人生的資本,還是一種立足社會的能力;絕妙的好口才,不僅是一種征服人心的藝術,還是一種用之不盡的財富。隻有掌握妙語攻心的說話藝術,才能在求人辦事中無往不勝,才能在成功道路上一帆風順。

1.看人說話,靈活機動地適應對象

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在生活中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要處理各種各樣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辦事時要針對對象,靈活機動地采取行動,隻有這樣,才能取獲預期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是驚人的。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愛好,獨特的生活習慣,獨特的知識結構,尤其是獨特的心理態勢,這些綜合起來就使某個人成為獨具特性的“這一個”。這就需要力求了解站在你麵前的“這一個”的方方麵麵。以個性為例,如果你麵對的是一位豁達開朗、熱情活潑的談話者,那麼你在談話時就可以更加坦率一些,即使偶爾有一兩句話失控也不要緊,對方決不會與你計較;但假如站在你麵前的是深沉多慮、內向含蓄的人,那麼你談話時就得字斟句酌,切不可信口開河。

概括起來說,我們在與別人談話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必須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我們的交往對象有可能來自四麵八方。這就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要做到“入鄉隨俗”,否則,就容易碰釘子。例如,香港的小孩管六七十歲的人叫“叔叔”、“阿姨”、“伯伯”,照我們內地習慣,這樣的稱謂是不可以的,因為這等於把對方壓低了一兩輩。內地的小孩如果用“爺爺”、“奶奶”去稱呼香港的老者,他們聽了就會感到不舒服,因為不習慣這樣稱呼,他們說這樣叫會把他們叫老了。古時著名民間說書藝人柳敬亭說過:“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這可能是他的經驗之談吧。所以,我們不論是在本地與外地人說話,還是到外地去同外地人說話,都要注意對方的語言習慣,這樣才能使對方覺得你了解他,易於談得攏,談得親切。

(2)要注意對方的性別特征

英國L·G·亞曆山大說:“交談時應注意對方的性別。對不同性別的人講話,應當選擇不同的方式。”一般情況下,經理批評一個男工與批評一個女工的語言會大不相同,我們處理關係時也要注意這一點。

(3)必須考慮對方的年齡特征

比如要打聽對方的年齡,對不同的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問法。對小孩不能問“你年齡多大了”,而應問“你今年幾歲了”;對老人卻不宜問“你幾歲”,而要問“您年齡多大”或“您高齡”、“您高壽”;對與自己年齡相近的異性,特別是未婚的男女,不宜問“你年齡多大”,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測。

(4)必須注意對方的心境

在社交活動中要注意對方的情緒。對方情緒好,就多說幾句;對方情緒不好,就少說幾句,或者幹脆不說。同時還應注意,交談時不應涉及對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隱私,不要多談對方的健康情況。他若身有不適,這樣的話題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緒,影響談話的效果。

另外要切記,莫對失意人談得意事。有人跟四十來歲的老姑娘說:“李姐,下星期二車間的小王結婚,咱們湊個份子吧。”這種不考慮對方心境的話是最惹人討厭的,這樣去接近對方隻會適得其反。

(5)必須考慮對方的性格特征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們的問題。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卻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有些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要勸阻他)

可見,孔子誨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特別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公關活動中的交談也要注意這一點。

(6)必須考慮對方的身份

在一次修辭學會的年會上,學會負責人第一個作學術報告。他在開場白中說,“先讓我這個老猴耍一耍,然後你們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過你們中猴、小猴,不過總得帶個頭吧!”

代表們聽了覺得有意思。報告人年近古稀,又是修辭學會的會長,資格老,跟到會的中青年代表都很熟悉。他把自己比作老猴,把別人比作中猴,既恰當,又風趣。真是“莊諧雜出,四座皆春”。如果一位脫穎而出的年輕人也說出類似的話來,比方說:“我是一個小猴,先讓我來耍一耍,然後你們中猴、老猴耍。”聽的人就會產生反感。我們在對待上下級的不同場合,說話必須有所不同。對待上級要嚴肅恭敬,對待下級要親切關懷。對待不同文化層次的對象也要有不同的公關策略。

2.即興引話,以適合的話題為切入點

不善言談在交際場中很容易陷入尷尬局麵。要想成為求人辦事的高手,首先必須掌握善於找到合適話題的訣竅。

有人說:“交談中要學會尋找話題的本領。”這在求人辦事的說話過程中相當重要。因為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是深入細談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沒有話題,談話是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的。

在求人過程中,談話就是要善於尋找話題。寫文章,有了個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交談,有了好話題,就能使談話融洽自如。好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深入細談的基礎,縱情暢談的開端。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那麼,怎麼才能找到適合的話題呢?

(1)大眾焦點

麵對談話對象,可以選擇當下眾人關心的社會事件為話題。這類話題往往是大多數人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能說個不停了。

(2)即興引發

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興引發”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3)投石問路

向河水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對方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如“老兄在哪兒發財?”“您孩子多大了?”等。

(4)循趣入題

問明對方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對方喜愛足球,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最近的精彩賽事,某球星在場上的表現,以及中國隊與外國隊的差距等,都可以作為話題而引起對方的談興。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誘出對方的話茬兒。

(5)變“生”為“故”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隻有誌同道合,才能談得攏。我國有許多“一見如故”的美談。對方要能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變“生”為“故”。下麵是變“生”為“故”的幾個方法:

①適時切入

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適時地“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談是雙方的活動,光了解對方,不讓對方了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能從你“切入”式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適時切入,能把你的知識主動有效地傳達給對方,實際上符合“互補”原則,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礎。

②借用媒介

尋找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如見對方手裏拿著一件什麼東西,可問:“這是什麼?……看來你在這方麵一定是個行家。正巧我有個問題想向你請教。”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引發表露自我,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③留有餘地

留些空缺讓對方接口,使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談是和諧的,進而縮短距離。和對方交談,千萬不要把話講完,把自己的觀點講死,而應是虛懷若穀,歡迎探討。

總之,與人交談找到適合的話題十分重要,因為話是打開對方心扉的前提。

3.貫注真情,以飽滿感情打動他人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人,是一種情感性動物。”所以,在談話中貫注真情,以真摯的情感打開對方心扉,是一種高巧妙的求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