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眾人走到太子渠旁的一座石碑前,楊少峰指著碑文說道:“這便是銘太子渠碑了。”
朱老二和朱老三等人湊到碑前仔細打量著。
“洪武元年五月,寧陽縣大旱,知縣楊少峰……幸得當朝太子朱諱標賜下鐵鍬、鋤頭並牛馬方以得完工,勒石以記,以示不忘陛下洪恩,不忘殿下仁德之意。”
這可把朱老二和朱老三給羨慕壞了。
石碑啊,隻要不是人為損壞,這座石碑就會在寧陽縣的土地上矗立千年、萬年,即便是大明朝亡了,以後每一個來到這座石碑前的百姓也都有可能會聽說大明朝洪武皇帝和太子朱標是如何仁愛百姓。
而且還不止是石,寧陽縣的縣誌也會記載石碑上的碑文,每一次修縣誌,太子渠的事兒就會被人拿出來說一遍,這不就是青名留麼?
瞧著朱老二和朱老三滿臉豔羨的模樣,楊少峰卻隻是輕輕笑了笑,隨後又帶著眾人往劉廟村而去。
“劉廟村有三十五戶百姓,丁口九十,其中五十為青壯。”
在聽楊少峰說完劉廟村的丁口數據之後,朱老二忍不住問道:“楊兄,自古來每逢戰亂,皆是男丁傷亡更大一些,為何劉廟村反而是青壯的數量更多一些?”
楊少峰笑了笑,隻是笑的多少有點兒苦澀:“因為當初把年十六以上、年五十以下者皆算做青壯,隻有五十以上者才算是老人。”
這個算法其實是錯誤的,根據《禮記·禮上第一》的記載,男子三十曰壯,有室,即三十歲被稱為壯年,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哪怕是把這個標準放寬,正常在二十歲以下和四十歲以上的男子也是不會被當做青壯統計的。
但是當時的寧陽縣是什麼情況?
要人沒人,要田全是荒地。
無奈之下,楊少峰楊大知縣也隻能把十六歲以上和五十歲以下的男丁全部算做是青壯,然後給他們分派各種任務。
還是那句話,把女人當男人用,把男人當牲口用,牲口隻要用不死就往死裏用。
瞧著劉廟村百姓在地裏忙碌的身影,楊少峰忍不住輕歎一聲道:“幸好,都挺過來了,春耕挺過來了,幹旱挺過來了,蝗災也挺過來了,以後,日子會慢慢好起來。”
聽著楊少峰的感歎,朱老二和朱老三也再一次陷入了沉默當中,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怎麼評判楊大知縣的所作所為。
說他不顧惜民力?
可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怎麼去顧惜民力?
是放任田地繼續荒蕪,還是放任幹旱和蝗災的生發,坐等朝廷的賑濟糧食?
隻是一想到幹旱和蝗災,朱老二忽然咬牙切齒的說道:“我倒是想起幾個人來,這些狗官從幹旱到蝗災,隻是給朝廷上了請撥賑濟糧的奏本,放任百姓祭祀蝗神,卻沒有一個人肯像楊兄這般抗旱、治蝗。”
朱老三也同樣咬牙切齒的說道:“都說知縣乃是父母官,是親民官,可是像他們這般的狗官,就該用鞭子活活的抽死他們算球!”
楊大知縣微微一怔,不自覺的問道:“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