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間,由台灣中華文化複興委員會指導,台灣雲林美術研究會承辦台海兩岸阻隔四十多年來的首次當代名家書畫聯展。經大會嚴格品鑒,邀請大陸傑出書法家趙正先生及台灣大師級書畫家呂佛庭教授等共20位提供作品參展,在台灣文藝界引起頗大震撼與共鳴。台灣雲林美術研究會理事長林正彥說:“趙正先生的書法最是受人們尊崇雅賞。筆力勁拔,剛柔並濟,不論行、草、篆體、漢簡等均以他自己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對書法美學的獨特理解,創造出自己的特有風格。難怪作品一出現即轟動整個台灣文藝,鹹認趙正先生出神入化的墨寶,將中華文字美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位與趙正未曾謀麵的林先生,為了讓全世界的文藝愛好者共享趙先生的這份成就與殊榮,特斥資編印《趙正書法作品集》一書以廣推介並與愛好者雅觀共賞。二十多年來,趙正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重大展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甘肅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翟萬益先生曾用“天工逞巧總奇譎”來品評趙正先生的書法。他說:“那俊逸灑脫的書法作品,時而雖四角張開,卻也中官凝神;雖對角錯位,卻也形離神合、氣韻相切;或在結體緊攏中,又長頓取斜勢,一氣恣情淨灑而下……近萬歲之拮逢,柔切而流韻,這便是趙正的書法。”“先生僅擷取精華,棄除了粗陋浮泛氣息,保留率真自然之趣。將簡牘的誇張筆調控製在適可的度量,強化其雄健奔放的意態,采用四麵開張、左右錯落、奇峻峭拔、緊勁凝斂,以此消除了中國書法積澱的那種廟堂化的傾向。難怪朱乃正先生在評價其作品時指出:黎泉的書法作品,運筆輕重得當,行筆疾遲相間,飛白時出,去除了簡牘上墨色僵死的缺憾,厚重中夾帶著輕靈的旋律。趙正把字形的緊勁與章法的疏朗這一對立法則巧妙地統一起來,使美在矛盾中達到高揚,像一泓心源之水順著漢簡的河床流淌。當品味其作品時,就感覺到黎泉的書法作品中運筆、章法都經過了創作激情的外化極其嚴格地統禦理性的闡述。因此,他的作品處於一個作品群中,總是鶴立雞群,給人一種豐厚的藝術享受。”這是十分恰當的。
河納百川的書法勝地
令人自豪的書法淵源
甘肅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書法藝術有深厚的基礎。
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位於祖國大西北中心的甘肅,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在這塊黃土地上休養生息。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上千個遺址,遍布全省各地。從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少典氏帝就是當時生活在黃河和渭河流域的最大部落,其子炎黃二帝是兩個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甘肅書法源於陶文符號,濫觴於青銅刻辭,至戰國而絢麗多彩。上古時期的成紀,即今秦安一帶是伏羲氏、女媧氏的故裏,伏羲文化的源頭。伏羲實為文化超人,是華夏文化的始祖。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創造了文字,伏羲氏是甘肅也是中國最早的書畫家。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北巡之葷粥,即到了崆峒山,虞舜遷巡之三苗,亦至於三危。距今三千年前,周朝的先祖就在隴東的涇河及隴中的渭河流域創造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始開了黃河流域燦爛曆史文化的端緒。
代周而統一中國的秦人先祖秦非子、秦仲就定居生活於犬丘、秦亭,即今天水禮縣、清水地帶。天水放馬灘秦簡成為研究先秦簡牘書法的珍貴資料。定西出土的秦詔銘文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兩漢時期是書法家時代,甘肅產生了重要的書法家。西漢名將李陵,其書有“神品”之譽。
東漢仇靖所書《西狹頌》,為漢隸之精華,至今是臨摹者的範本。趙壹的《非草書》是我國最早的書論篇章。張芝、張昶兄弟其書“獨步無雙”,書史稱為“草聖”、“亞聖”。同時還出現了傑出的書法家梁鵲、梁竦、張越、傅玄、傅昭、傅鹹、皇甫定,草書“亞聖”索靖,以及女書畫家梁納、皇甫規妻等。張芝、張昶、索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永恒的座標。
漢唐以來,甘肅更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孔道,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貫穿全境,當時的敦煌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國際文化、貿易都市。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甘穀漢簡等舉世矚目,為書學增添了寶貴的漢代墨書資料。尤其是絲路最繁榮的隋唐時期,甘肅的石窟藝術最具特色,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莫高窟、榆林窟、南石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石窟佛龕燦若群星,形成了我國西北獨有的古石窟文化群落。敦煌石室麵世的五萬餘卷經文,完整地反映了公元4世紀至11世紀書法發展的脈絡。
“詩仙”李白雷驚電繞的行草,“詩鬼”李賀精捷的疾書。還湧現出敦煌的令狐渙、令狐楚、令狐澄、索允、索勳;天水的王仁裕、強琮、薑曦、薑協、薑皎;涇川的呂向、胡霈然、皇甫鋪、胡翼等眾多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