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我是一個善於總結的人,還是一個做事認真的人。能夠寫一本書,是我長久以來的願望,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總是未能付諸行動。

直到2006年8月28日這一天,我的命運出現轉折的這一天,我堅定了要寫成一本書的信心。當然,如果上天能給我更多的時間,我還將成就許多本書。

在我真正開始整理我的書稿之前,我就已經有一搭無一搭地在積累我的抗癌經曆了。經過痛苦和驚險的四期化療,身處癌症患者之中,在看到一張張無奈的麵孔,接到一個個詢問電話後,更日趨急切地感到我是一個癌症患者,同時也有義務在餘生為癌症病友們做一點點事情。於是,幾乎每一天我都在心中祈禱,希望上天能多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把這本書寫完……

在剛剛過完52歲生日之後的一個月,一個活躍在工作崗位上、自我感覺身體像個小夥子似的我,被X光一照——晚期肺癌,腫瘤有小雞蛋那麼大,已經轉移到右側胸膜,胸腔積水將半個肺葉淹沒,從影像看肺葉一長一短……

看到診斷結果,我蒙了,大腦一片空白,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天。這兩天,我想了很多,既然病魔已經找到了我,我就不能逃避,要勇敢地麵對它,和它鬥爭。第三天,弟弟和朋友來醫院看望我,我和他們講起了自己的人生觀,以及對疾病的看法。弟弟朋友一句鼓勵我的話,我就當真了:“我看你像個奇人,就叫陳奇人吧。”弟弟接著說:“這會兒你也不用幹工作了,有大量的時間,你不是喜歡寫書嗎?那你就將每天的感受都記錄下來,將來寫一本《抗癌心得》,一定會暢銷的。”這個建議也得到了女兒的大力支持,她馬上給我買來了筆記本。雖然我知道大家隻是要用這個方法來分散我的注意力,但我還是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因為我想,沒準我留下的一星半點兒的感受,可以給後人一點借鑒,這樣,我也算沒白病一場。

於是,在每天的治療之後,我就記下這些雜七雜八的瑣事。這是一個癌症病人的親身感受,是一種真實的感受,健康的人是不會有很深的理解的,家裏沒有癌症病人的人也不會有切身的體驗。雖然我記錄的這些經驗和體會,有些可能沒有很強的科學依據,但是在這裏我想說,出自一個病人的親身經曆和感受,不論科學與否,它都是真實的。就像哲學觀點一樣:世界上沒有相同的葉子,沒有相同的指紋,當然也沒有情況完全相同的癌症。但是,我所記錄的心情和感受,卻是和所有癌症患者相同的,我希望我的經驗能夠給那些正在和癌魔鬥爭的病友們提供借鑒,能讓他們在治療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陳安

2008年5月28日

一紙“肺癌晚期”的診斷,如晴天霹靂、五雷轟頂。多少人就在那一刹那被擊倒了,從此,身心備受煎熬,生死兩茫茫……而我們的作者陳安女士,在拿到診斷經曆了兩天兩夜的噩夢之後,她的理智開始複蘇,潛能發出呐喊:我要麵對現實、抗爭到底,捍衛生命的權利與尊嚴!

此時,生命已不屬於她一個人,愛人、孩子、兄弟姐妹,還有那年逾八旬的父母。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溫暖無比的情感配方,給予她信心、勇氣和力量。

在親人的鼓勵下,她又作出了超凡的決定:寫一部書,真實記錄抗癌每一天的心得和感悟,將它作為獻給自己,獻給親人,獻給社會的最好禮物。為此,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在這部融思想性、知識性、文學性於一體的書中,她敞開心扉,以清新、優美的文筆,親切、自然的語言,暢快淋漓地與你傾心交談,進行精神層麵的精彩剖析。

她以慎重的態度,大量的研究,告訴你如何選擇醫院、選擇醫生,把生存希望的砝碼押在科學的治療方案上,邁好“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她以專家般的嚴謹和女性的細膩,一絲不苟地為自己製定了一整套適合於化療的輔助療法,其中包括:心理療法、精神療法、飲食療法、運動療法等,這使她幸運地沒有遭受“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特別是在飲食方麵,她獨具匠心地給癌細胞喂“毒藥”、“毒氣”、“毒水”等,收效明顯。還有種種細節問題,你都可以從她創建的“生命希望工程”中找到答案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