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張一謀的電影,其他第五代導演的電影票房真的都不高,陳凱歌的《黃土地》也就賣了十幾個拷貝,和《少林寺》這樣買了六七百個拷貝的電影沒有可比性。
當然了,第五代導演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們讓國產電影走向了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文化。
內地的文藝片、香港的商業片,鑄就了中國電影的輝煌年代。
而現在吳鴻斌生在其中,自然想要幹出一番事業,自己原創的幾個劇本無人問津,對他的打擊還是挺大的,雖然心裏一百個不願意,但他依然選擇走上了重生者前輩們的老路——抄襲。
因為他太需要出名了,就比如陳凱哥,《霸王別姬》叫好叫座,但是之後推出的《風月》等電影,既沒有贏得口碑也沒有贏得票房,但是依然有人找他拍電影,因為他曾經成功過,這就是他成功的潛質。
所以,吳鴻斌給自己定下的人生計劃是:以抄襲養原創。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抄襲經典電影,賺錢賺名氣,然後用這些資源去創作完全屬於他自己的電影。
但現在他還隻是一個新人,他需要一個機會,破繭成蝶,然後就是天高任蝶飛了。
而他把這個希望寄托在爺爺吳蔭勳身上,為此,他選擇了一個小成本的文藝電影《愛·回家》。
《愛·回家》,又名《外婆的家》,是2002年韓國女導演李廷香執導的一部親情片,是韓國當年的票房冠軍,並且上映期間以壓倒性優勢連奪四周票房冠軍,最終觀影人數超過400萬,獲得第39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電影獎、最佳編劇獎、最佳企劃獎。
絕對是叫好又叫座!
此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和未來的韓國電影市場非常像,屬於商業片和藝術片可以並駕齊驅的年代,隻要電影好就有人看,不像2000年以後,內地電影市場徹底淪為商業片的戰場。
文藝片想要成功,隻能靠名導、大明星助陣,那種純天然的藝術片已經被遺忘在一個角落,成為小眾電影。
在80年代的中國,主旋律電影、藝術片、商業電影,三者是同一個水平,並不存在誰小眾、誰大眾。
而中國電影在90年代的沉淪,不是電影人不努力,而是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的另一個翻版,是經濟轉型、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惡果。隨著電影製片成本的急劇增加,各大電影製片廠再想單純地靠國家資金拍電影已經不現實。
但是引入外界資本,相關政策又不健全,而且不少外界資本更青睞電視劇,因為電視劇投資小,風險更小。
所以,90年代的內地各大電影製片廠和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公司幾乎處於同一個困境,沒錢拍片,以至於90年代的內地演員都在向港台流動,以到港台拍片為榮。
另外,人民幣升值導致電影票價飆升,農村、鎮級電影院陸續消失,年度總票房因此少了一半。
而在城裏,人民幣貶值速度遠遠大於城市居民的工資增長速度,所以觀影人數大打折扣,總票房再次縮水,曾經30多億的年票房,到九十年代末期隻剩下不到10億。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