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時期。有人作過統計,每年學習40周,每周學習50小時,總計為1.2萬小時,它等於一個人參加工作後的全部閱讀時間(3.6萬小時)的1/33,等於一個人畢生閱讀時間(6.8萬小時)的1/36。在這彌足珍貴的閱讀時間裏,怎樣才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閱讀策略的選擇十分重要。
①策略之一:定向閱讀。
“人生有涯而知無涯”,如果把寶貴的人生閱讀時間用於漫無目標的閱讀,無疑也會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靈》中就有個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書如命,什麼書都讀。結果,由於他毫無選擇、毫無目標地閱讀,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中學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基礎,常常對一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學者都是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終生從事的目標。陳景潤在中學時就決心獻身數學,周仁在中學時就立誌於研究中國的古陶瓷。因此,對於中學生朋友而言,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之上,選擇一兩個“中心興趣”進行大量的、較為深入的閱讀,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中學生的課餘閱讀潛力是很大的。有人對中學生的課內閱讀量和課餘閱讀量作過對比統計:初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約共70萬字,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共計130萬字;而在同一時間內,他們在課餘進行感興趣的課外閱讀,閱讀量分別可達700萬字和1000萬字,課內和課外的平均比值為1∶9。如此浩大的閱讀量,如果我們能確立自己的中心興趣,按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進行定向閱讀,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②策略之二:選擇閱讀。
數學家王梓坤說過,讀書要選擇。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書:有的不值一看,有的隻值看20分鍾、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輩子,有的將永遠不朽。但即使是不朽的超級名著,由於我們的精力與時間有限,也必須加以選擇。
我們選擇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入手:
第一方麵是,“讀第一流的書”。在浩如煙海的圖書文章中,隻要經過認真地篩選和比較,你就不難發現,屬於某一學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隻要熟讀這些著作,你就可以領略學科的全貌,了解學科的前沿和發展。
第二方麵是,“讀一流學者寫的書”。所謂的第一流的學者,是指在該學科領域裏最知名、最有權威的科學家、學者。他們站在該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洞察該領域發展源流和發展趨勢。讀他們寫的書,能夠全麵、準確地了解該學科領域的發展。要了解“第一流的書”和“第一流作者寫的書”,其方法是通過推薦書目了解,或是請老師、家長推薦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