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科學道德的治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的神殿中有許多樓閣,住在裏麵的人各式各樣,而引導他們(2 / 2)

(三)堵截有餘,激勵不足

曾經有一種“理論”,說是學曆教育的目的在於區分人們接受知識能力的層次,而不在於學習的知識是否有用。這種理論把教育作為一種測評人才的“現代化工具”,大力推廣時髦的屠龍之術卻不準備謀生,給教育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然而在人才管理上,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規定還可以舉出許多來:計算機考試過時的知識,真正用的不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一個大學生文憑在數年之內會貶值許多,然而人事政策卻規定新近獲得的文憑不如舊文憑管用,要存放晾曬兩年才予承認;規定五年完成的業績,若四年以內完成則視為不合格;高學曆人員完成的業績,若低學曆人員也能完成,視為不合格;博導能培養出合格的博士,但自己不一定達到博士水平;項目花費政府的錢愈多,貢獻就愈大;許多領域不需要外語,而外語考試卻必不可少,像唐僧一樣,隻知念“緊箍咒”。人才的價值,體現在知識的發現和技術的發明上,這應當成為人才的唯一標準,如果人才管理的最終目標不能落實在這上麵,反而去阻攔這些目標的實現,則是誤入了歧途。在效益的評價上,依照投入產出分析理論,在相同業績的前提下投入愈低則效益愈高。但是目前在科技人才的管理上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投入愈高愈受重視。學曆要高,職稱要高,課題級別要高,投入資金要高,全不算經濟賬。同樣的一項科技創新,若是高層次人才來完成的就屬於人才,可以得到承認;若是小人物來完成的則不屬於人才,因而也就得不到承認。看來價值觀錯亂,形式主義至上的人才政策,已成了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最大障礙。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必然要求科技政策與人才政策協同前進,如全球科技一體化、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科技發展知識產權化,人才資源爭奪白熱化已在科技界開了鍋。然而在人才管理上,有關部門卻很少去研究這些問題。如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崛起,主要取決於自主創新上。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的地位逐年提高,而我們的人事政策仍停留在成果鑒定的方式上,整整落後了20年。科技界對成果鑒定這種評定方式抨擊了十多年,但許多地區和部門仍將成果鑒定與科技人才的福利緊密相連。在學術評價上,引文分析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學術質量高的論文引文次數必定高,國內外的權威引文數據庫為引文分析提供了科學的手段,可以講引文分析是真正的同行評價,但是我們在人才的評價上卻拒不采納這個指標,說引證中也包含著自引,虛頭較多。其實幼兒園數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你把自引減去不就完了嗎?因為這種指標很少能摻入個人感情。自主創新有其內在的規律,創新人才成長也有其內在的規律,而人才管理就是要適應這些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