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二戰時,中國在日本強盜的鐵蹄之下,壯麗的河山漸漸淪陷,東三省告急,北平告急,上海告急,南京淪陷......有多少國民失去親人,失去家園,失去祖國,顛沛流離。在蔣介石的領導下,極度腐敗的國民政府執行先安內後對外的不抵抗政策,望風而逃,一路西遷至山城重慶。國民都認為西部又是一個地球,又是一片藍天,也隨著一路西遷,尋找新的安身避難所。
當時,宜昌成為成千上萬的難民的中轉站。在交通不發達,交通運輸工具有限的實際情況之下,不得不滯留在此,進退兩難,艱難的處境可想而知了,可謂後有豺狼前有虎。有多少人帶著家眷越過千山萬水,選擇長途跋涉去山城重慶避難,又有從少人死在逃難途中,死在炮火紛飛,槍林彈雨之下......
而我的家鄉地處重山峻嶺的鄂西北,幾乎與重慶地界接壤,相對來說,還是一片淨土,有利的地理條件與偏辟的地理位置,也成為避難者選擇的溫馨的港灣。在我家鄉那個灣子裏,還真的有一些人的祖輩是那時來自五湖四海的難民,解放後就沒有再回去了,在我家鄉那灣子裏安心地成家立業,就這樣一代一代地世襲下來。
從我兒時起,就常常聽到一些年長的老人說我們陳姓人家的祖輩是從外地來的-----是從浙江的嶽州來的,具體是怎樣來的,為何而來的,他們也說不清道不明白。隻是流傳的野史說我們陳姓人家的祖輩是用繩子綁來的,把雙手紮在背後綁來的。至所以我們陳姓人喜歡把手背在後麵走路,至今也是如此,這無從考證,畢竟是野史流言。
後來,我通過各種渠道,才了解到其中的具體情況,證實了我們陳姓人家的祖輩是從浙江嶽州逃難來的難民,說是用繩子綁來,隻是一種暗示的說法,暗示了我們陳姓人家的祖輩是因某種情況被迫而來的,而那時隻有戰爭的揉煉下才被迫而來。還別說起,我家鄉那灣子裏,雖然家家戶戶不都是姓陳,但我們陳姓人家是主姓,絕大多數人家都是姓陳,就連宗室派行都是一派的,有點像中國農村血統純粹聚族而居的宗族式村莊。固而我家鄉那灣子取名為“陳家灣”。
並且,在我們陳家灣還流傳這樣一段故事,哦!不能說是故事,可以算是一段曆史了。這段曆史還經常成為老人們茶餘飯後必講必討論的必修課之一。我從小聽到大,從開始隻知道聽故事,到漸漸地懂事,在看著他們吐沫星子到處亂飛的空氣中,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他們是在談論我們陳姓人家的祖輩陳聖圍和陳聖站兄弟倆了,若論起輩份,我是“愛”字輩,我爸是“行”字輩,我爺是“庸”字輩,我的太才是“聖”字輩了。他倆高出我三輩了,依我們那裏的風俗稱謂,得稱之為“老太”了。
他們兄弟倆到底有什麼新鮮的故事,並值得我家鄉裏的人一代又一代地講下來,我不防記錄下來,和大夥們沏茶共賞,豈不快哉。
若要請起陳聖圍和陳聖站-----我的老太他倆,還得從長記憶,從頭說起,因為他倆是在戰亂時失去家園,曆經千辛萬苦,千裏逃難而來的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