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書.吧Ww8⊙c○m曾以出版葉利欽《午夜日記》而轟動世界的莫斯科瓦格利烏出版社2001年又隆重推出《葉利欽時代》一書。該書用800多頁的篇幅詳細記述了葉利欽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到2000年元旦提前退休這段時間裏不平靜的生活、工作和鬥爭情況:該書由原葉利欽助手班子集體創作,書中內容均係作者的耳聞目睹,而不是捕風捉影的杜撰,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和史料價值。書中披露的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讀後令人為之驚歎。
葉利欽上調莫斯科葉利欽從蘇共一名地方當權者成為一名俄羅斯的知名政治家是從80年代開始的,前後一共經曆了幾年時間。葉利欽最初任俄羅斯最富實力之一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州委書記,當時正值被現代人稱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不尋常時期。蘇共上層普遍認為,他在那裏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他的政績遭到其他許多州同行的妒忌。葉利欽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與中央政治局裏的那些年邁的老人們形成了鮮明對比。麵對門益上升的群眾威望,葉利欽感到,州委對他來說廟顯得有些小了,但他未能進一步升遷的主要原因是中央機關人事任免停滯不動,而他又不會阿諛奉承。此外,他出身富農家庭,父親又曾在30年代被鎮壓。這些無疑對他的仕途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直到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形勢才開始發生變化。看到領導老齡化對國家的危害,戈決定要對幹部隊伍進行一場革命。雖然這一革命並未完全實現,但時代畢竟需要新人。
葉利欽在各個方麵都完全達到了新的幹部標準。最先提議將葉調往莫斯科的是政治局委員伊戈爾·庫茲米奇·利加喬夫。他認為葉利欽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不僅有實實在在的政績,而且具有改革創新精神。
葉利欽離開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時,絕大多數人都舍不得他走。葉在群眾中所享有的崇高威信和群眾對他的擁護,是其他領導人所不能比的。葉利欽自己承認說,1985年4月調到中央工作之初,他很難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他先是被任命為蘇共中央建設委員會主任,之後又被任命為中央委員會主管建設工作的書記。葉利欽平生第一次感到,雖然自己身居高位,但終歸不過是一個龐大的官僚機器上的一個螺絲而已,而整台機器的運轉則是他無法控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政府機關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都對他所擁護的改革持反對態度。在此艱難時刻,葉不止一次因命運把他帶到這裏而感到懊喪,但他不能走回頭路,他努力適應新的現實,企盼有一天自己能夠支配一切。為了將來能夠發號施令,他不得不暫時收斂自己,而這樣做卻不是他的天性。但他很快就認識到,在這裏他很難找到可靠的同盟者。他不得不承認,他生平第一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但戈爾巴喬夫需要在首都安排一個與黨內精英沒有牽連的自己人。於是,1985年12月,戈任命葉利欽為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使他在黨的“官階表”中的排名一下向前提了好多。但他不像他的前任是政治局委員,隻是一個候補委員。這個本質上的細微差別也許正是激進的改革派和溫和的改革派之間的某種妥協的產物。前者需要在首都安排一個自己人,而後者則需要限製他的權力。
對剛被提拔、對莫斯科黨政機構缺乏了解、尤其是對首都一無所知的烏拉爾人葉利欽出任市委第一書記,市委的工作人員都以審視的眼光關注著他,他們送給新書記一個綽號——外來人。葉利欽清楚,他不能指望人們從一開始就支持他,因為他們對他缺乏了解。
葉利欽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堅定地展開了工作。他經常深入建築工地和企業,甚至乘車視察全城。他不願通過助手彙報去了解情況,而是想親自看到一切。莫斯科付諸實施的一係列市政建設方案,都是葉利欽在任時論證過的,如莫斯科市的三環道路建設、蔬菜基地與肉類聯合工廠的現代化建設、火車站由城市中心向城郊遷移等項目。葉的工作作風和一係列創舉使莫斯科市民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但卻使機關的工作人員感到恐慌。原來他們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新書記,而現在則越來越經常地公開采取敵視行動或者消極怠工。當葉決定對莫斯科市黨政機關中最神聖的特權動刀時,他遇到了更大的阻力。但很快,葉利欽就在反特權鬥爭中贏得了聲望。對於這件事可能評價不同,但事實就是事實:在葉之前沒有人膽敢對黨內的機製和特權動刀,而他這樣做了。
在莫斯科市委的工作經曆使葉利欽對民主有了新的認識。在80年代中期,一些新生的、不依附於黨和國家政權的各種辯論俱樂部、組織、運動等類似的事物紛紛出現。在首都,這一進程的發展比在其他地區要快得多,而且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這裏出現的一些非正式的機構表現出更強烈的社會參與積極性,並且發表一些勇敢的、有時甚至是公開反對蘇維埃的聲明。
對於這一切,當局一時不知所措。當得知“回憶”組織要在1987年5月初在莫斯科市中心舉行反對派群眾集會,而又接到上級要求禁止這一行動的指示時,葉利欽獨自一人去見集會群眾,並且還把他們請進莫斯科市委大廳,一連幾個小時與他們對話,回答他們的問題。結果葉後來不止一次因此遭到批評。但葉勇往直前,為了打破來自市委越來越猛烈的抵製,他設法擺脫了那些擋在他前進道路上的人。不到兩年,莫斯科市委主要部門和該市大部分區委會的領導相繼被撤換,有些位置甚至兩度換人。在遭到莫斯科市委某些領導者的抵製後,葉利欽開始向中央委員會求援。
在即將召開的蘇共27大會議上,葉利欽準備按改革調門做尖銳的發言,指望得到包括戈爾巴喬夫本人在內的蘇共中央對改革的支持。當時,在眾多的發言者當中,葉利欽的話顯得非常新鮮和勇敢,受到代表們熱烈鼓掌。但他對會議的結果並不滿意。
“我絕不會再讓你去搞政治”
一段時間,蘇共中央不斷收到來自莫斯科市委對葉利欽的告狀信和小報告。但麵對反對者的告狀,中央也不好處理,因為葉的改革主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並在短短的時間裏成為莫斯科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葉利欽問題”對黨的高層領導便成為一個頗費腦筋的事情。
在艱難的黨內鬥爭中,葉利欽逐漸感到筋疲力盡。他已意識到,要在短期內讓市委機關聽命於他是不可能的,可他又不能承認自己的失敗。戈爾巴喬夫經過長期思考後,於1987年9月給莫斯科市委發了一封信,大意是說,莫斯科工作沒有搞好,政治局尚未形成一致意見,仍需討論以後才能作出決定。
就在此時,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的關係明顯變冷。但葉卻更加變本加厲地刺激戈,戈對葉所做的一切根本不予理睬,認為葉好出風頭,並不止一次地為推薦他擔當此任感到後悔。他對葉冷淡還有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不能承認葉與日俱增的威信。隨著葉在群眾中的威信不斷提高,戈的嫉妒心也日漸加深。戈繼任總書記隻不過才兩年多的時間,人們便開始對他冷淡,甚至是失望。所以對葉的政績,他心裏非常不舒服。每當有人稱讚葉利欽勝過他時,他簡直都要失去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