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曆史成敗論英雄(18)(2 / 2)

北宋的腐敗在金兵南下之時被淋漓盡致地暴露出來。金國在滅遼之後,大舉南下,準備一舉滅亡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太原首當其衝,作為廣陽郡王的童貫,正在太原,童貫一聽金人要來,根本就不思備戰,隻是趕忙派人到金朝去求和。金人當然不會答應,反派來使,要童貫割讓土地,童貫平日趾高氣揚,而在趾高氣揚的金國使者麵前,他隻有唯唯諾諾,低聲下氣。當金兵來到太原城下時,他更是被嚇破了膽,便想臨陣脫逃,太守張孝純勸他說:“金人背信棄義,公然犯我疆土,王爺應該帶領官兵同金人大戰。如果扔下太原,豈不是把河東也扔給了金人了嗎?”童貫聽後,怒氣衝衝地說道:“我是宣撫使,不是守疆衛士。您要我留在太原,還要你們主將幹什麼?”張孝純聽了此話,無言以對,隻是長歎了一聲說:“我一向佩服童太師的威望,可沒想到會膽小如鼠,監陣脫逃,您即便逃到京師,又有什麼臉去見皇上呢?”童貫為了活命,也顧不上這些譏刺了。

徽宗因“拒敵無方”,又因酷愛繪畫,就把皇帝讓給了兒子趙桓,是為宋欽宗。欽宗倒是有些誌氣,想禦駕親征,打退金人的入侵,尚未出發,就見童貫狼狽逃回。欽宗讓他一起出征,他固然不肯,就是讓他留守京師,他也不肯,而是和徽宗一起向南逃去。

童貫不戰而逃,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憤怒,在逃跑當中的表現,則成為他敗亡的直接導火索。童貫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在西北一帶招募了數萬勇士,稱為勝捷軍,實是他的私人衛隊。童貫在與徽宗一起逃跑時,兩人的衛隊爭上浮橋,童貫竟令自己的衛隊向徽宗的衛隊放箭,霎時間,中箭倒斃者一百多人。這件事不僅引起了宋徽宗的憤怒,許多正直的朝臣也罵他大逆不道。在輿論壓力下,宋欽宗隻好把他貶為右衛上將軍,但是,許多堅決反對宦官的大臣不肯罷休,繼續要求罰處童貫,宋欽宗隻得把他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後又將他流放到英州、吉陽軍。不久,宋欽宗為了順民意,收民心,又列舉了童貫的十大罪狀,終於令禦史將他殺死在流放途中。

【評議】

真是所謂“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作為皇帝,宋徽宗確實無可稱道之處,甚至還免不了昏君的惡諡;但作為藝術家,趙佶卻頗有價值,不能不說他還是一個“君子”。正像古人說過的一樣,君子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來欺騙的,童貫、蔡京就是抓住了徽宗的藝術家的心理特點,投其藝術家之所好,然後再利用這位藝術家的至高無上的皇權,去興風作浪,可謂巧妙之極矣!

在中國曆史上,取寵於皇帝的方法有多種多樣,至於陰謀詭計不說,就是誘導皇帝醉心於聲色犬馬、沉溺於奢侈淫靡,也是一種常用的取寵之術,但像童貫、蔡京之流,以卑微乃至罪惡的目的投宋徽宗高雅的藝術愛好而得寵,在曆史上也算是鮮見的了!他們不是為了把宋徽宗的繪畫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品位,更不是為了使他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而是把熱愛藝術的趙佶當作一個傀儡,一個玩偶,借此攀上作為皇帝的宋徽宗的權力肩膀。由此看來,以藝術家的天賦去占政治家的位置,實在是太危險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宋徽宗未必想當皇帝,但卻非當不可。其實,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人規定好了位置,個人的掙紮根本無能為力,隻好扮演曆史派定的角色,許多悲劇由此產生。因此,在允許的自由度內,選定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中國古代,多政治家而少學者,少文人,少藝術家,更少科學家。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似乎每個人都是政治家(在西方人眼裏,政治家有時和陰謀家相通),他們害怕同中國人接觸。確實,中國曆來的政治運動實在太多了。在那些醉心於當政治家的人當中,如果有人能好好地考察一下自己,覺得應該改行當學者、科學家、藝術家,那將是我們民族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