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市場到底在哪裏?(2)(1 / 2)

有些品牌會以真維斯為參照物,它們同樣標榜自己“能以必需品的價格讓消費者享有時尚的服飾”。其實,“時尚”與“價格”確實是,但不隻是“時尚必需品”的核心競爭力,品質才是終極王道。

時尚的、便宜的、更體貼入微的、有品質的,這才是“時尚必需品”的完整定義。

從引導潮流到緊跟潮流

日本服裝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流行的服裝趨勢是什麼”。行業中有許多鮮衣怒馬、雄心勃勃的領路者,通過品牌定位與廣告暗示,試圖扮演潮流的引導者,但鮮有企業在每一季都能走在最前端。即便當今全球最成功的時尚品牌優衣庫、ZARA和H&;M,也因無法預測下一波潮流,不得不快節奏推出新產品,“貼近”而非“引導”潮流。

江山輪換、萬馬奔騰,商業方向似乎更執著於品質的堅持、模式的變革,而不是簡單的概念引領。真維斯也當如此。曾幾何,真維斯設計團隊講究靈感迸發,不拘一格。而今卻一再聲稱“跟隨潮流”,寧可舍棄前衛元素,這中間有著怎樣的玄機?

大進投資商品開發部總監進入真維斯前從事前衛服裝設計。久而久之他發現,“設計流行的東西很容易,想到什麼做什麼。最前衛的衣服最終歸宿隻是T形台,推向大眾市場的東西反而是最難的”。

T形台是服裝設計引領潮流的舞台,問題是,真正穿那些衣服的,除了模特能有幾人?隻有被市場證明可行的潮流才具有商業價值。真維斯緊跟潮流一方麵是出於規避“潮流或被市場證偽”的風險,另一方麵則是出於搶占市場的考慮。

引領潮流成本變得高昂,楊勳說:“一件事,既不利人(沒有市場)也不利己(成本高昂)的時候,其實非常危險。”

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當他們感覺到潮流的時候,其實潮流已經走遠。比如格子式樣,“從小的格子,到寬的格子,第三個潮流可能也開始了——幾個顏色做在一起的格子”,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它們的潮流進化?

另一方麵,潮流從開始到普及再到結束有時間差,而潮流本身可能有一個周期循環:“過去10件衣服,7件小格,3件大格;現在5件大格,4件小格,1件混色;慢慢地,當全部都成混色時,又可能開始走回小格。”潮流的這種反複性更讓“引導”變得不確定和難以把握。

確定“緊跟潮流”,那麼該如何跟?又跟什麼?真維斯商品開發部門負責產品設計、開發,下設市場調查組、資源開發組、資料統計組、資訊分析組和設計組,分工協作,解決問題。

真維斯每月都有開發人員赴歐美、日本,收集最新的潮流資訊,再結合本土市場彙集的調查報告,根據市場及客戶需求,設計出產品初樣。為降低風險,真維斯會試單,先檢驗市場反應好不好。事實上,一款服裝單品上市要曆經多個環節,從設計到樣品再到大規模推廣上市,需要經過工廠、商品開發部以及管理層的多次討論、決策,才得以最終確定。

真維斯不僅“緊跟潮流”還“緊跟時代”,總結出一條不會因潮流變遷而過時的設計經驗:服裝時尚、潮流、複雜的程度與整個經濟形勢掛鉤。舉例來講,工藝複雜的款式,經濟好的情況下,貴一點沒關係;經濟形勢變差時,款式相對簡約、容易搭配、色彩豔麗、價格實惠的服裝更受歡迎。

這一點,從經濟學界“裙邊理論”中有章可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家喬治·泰勒指出:“經濟增長,女人會穿短裙,她們要炫耀裏麵的長絲襪;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隻好把裙邊放長,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

一家肯為消費者花費心思的企業,不但會將消費者的年齡、品味、習慣、體會等融入到服裝的設計中,還懂得把握社會情境,並以服裝為媒介與消費者進行悉心周到的“同理心呼應”。所以,判斷出形勢不好時,真維斯往往會推出一些款式簡約、顏色鮮豔的衣服,價格便宜,方便穿著。

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強勢,“到法國、香港買名牌的多是中國人”。這樣的背景下,真維斯加速款式轉變,加快供應反應,調整“基、時、潮”服裝比例,因時製宜。

中國第一店,居然在西安

2006年5月,ZARA在上海南京西路開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家旗艦店。

4年後的5月,優衣庫亞洲旗艦店進入上海南京西路,3300平方米的營業麵積堪稱優衣庫全球之最。

同年11月,內地首家GAP旗艦店在上海淮海路開張,麵積達11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