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編 五代與北宋前期的詞(1 / 3)

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與北宋前期的詞概述

提起“詞”,人們往往會想到“宋詞”,其實,“詞”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體裁,隻不過是在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而已。“詞”的本義就是配樂歌唱的韻文,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歌詞”。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很早就有這樣的“歌詞”。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保存了很多上古時代的民歌,這些民歌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隻不過到後來,有一些歌的曲調失傳了,而歌詞卻保留下來,這些歌詞隻能用於朗誦。漸漸地,一些文人開始專門創作隻能朗誦而不能演唱的韻文,也就是“詩”。而與此同時,民間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歌曲、新的歌詞,這些新的歌詞是被用來演唱的,它們的作者也往往不是文人,而是一些默默無聞的民間音樂家。為了區別這兩種不同的韻文,人們往往把那些用於朗誦的韻文稱為“詩”,而把用於歌唱的韻文稱為“聲詩”或“曲子詞”,“聲詩”、“曲子詞”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詞”的前身。

在唐代,演唱“曲子詞”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娛樂方式。在甘肅敦煌出土的唐代文獻中,就有近千首“曲子詞”,這些“曲子詞”在當時都配有樂譜,可以在酒宴上演唱。剛開始,“曲子詞”和“詩”一樣,每句的字數都是相同的,後來人們為了配合多變的音樂旋律,創造出了每句字數長短不齊的曲子詞,這種體製被宋詞沿用,所以“詞”又被稱為“長短句”。寫詞的時候,往往是事先有一個曲調,稱為“詞牌”,寫詞的人配合曲調來寫詞,稱為“填詞”。一個“詞牌”可以被不同的人填出無數的詞來。有的“詞牌”被填得次數多了,字數、語氣都被固定了下來,後人即使不懂音樂,甚至根本沒聽過這個曲調,也能模仿著前人的作品把詞填出來。

到了五代,“填詞”的人不僅僅有民間樂工,還有一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人逐漸加入了“填詞”的隊伍。五代的詞,多是小令,篇幅短小,抒情委婉,色彩豔麗,大多描寫男女愛情,帶有一種感傷的色彩。這個時期的代表是“花間派”。五代的詞主要用於酒席演唱,娛樂性比較強,語言相對通俗易懂,同時也不乏文采,但難免有一些格調不高的作品。

到了北宋初期,民間音樂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流行節奏舒緩、篇幅較長的“慢曲子”。這些“慢曲子”的曲詞描寫細致,貼近普通市民的生活,並且能夠大膽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在語言方麵比較口語化。“慢曲子”最突出的代表是柳永的作品。而另一方麵,身份較高的士大夫不肯跟隨時代前進的步伐,仍然保守地遵循五代時期的舊音樂,繼續花間派的傳統。但由於這些士大夫本身有著良好的文學修養,因而他們的作品實際上仍然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

從五代到北宋初期,即大詞人張先以前,是宋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與後代的詞相比,這個時代的詞語言優美,音樂性強,但題材比較狹窄,局限於對風花雪月的描寫,這是它的不足。這個階段的詞風,正可以用這個階段的大詞人李煜的一句詞“春花秋月何時了”來概括。

百代詞曲之祖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上麵這兩首詞,傳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菩薩蠻》的大意是說:遙遠的地平線上,一片樹林,好像一張煙霧製成的網。秋天的山像一條帶子,碧綠的顏色讓人感到透心的寒冷。夜色籠罩著高樓,高樓上有一個人正在因思念遠方的遊子而發愁。她寂寞地站在台階上,望著回家的鳥,卻看不到遠行的人歸來。遠遠望去,那人會從哪條路回來呢?隻看見長亭和短亭連綿不斷。

《憶秦娥》同樣是寫了一個情人遠行的孤獨女子——秦娥。秦娥在嗚咽的簫聲中醒來,隻看見掛在樓頭的月亮,月光下,婀娜的柳枝還和那年一樣。秦娥在灞陵送別情人的那年,正是她為他折下了一枝這樣的柳條啊。當年他們一起嬉戲的樂遊原,如今在秋色中一片淒涼,悠悠的鹹陽古道,送走了秦娥的情人,卻再沒有帶回他的音信。西風中,隻有每天傍晚的夕陽,陪伴著古道上曆代帝王的墳墓。

這兩首詞意境十分優美,帶有濃濃的感傷色彩,但在感傷中又透出一種悲壯雄渾之氣,和後來陰柔頹喪的花間詞有很大差別。問題在於,這兩首詞究竟是不是李白寫的呢?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爭論不已。那麼,最早又是誰說這兩首詞是李白的作品呢?

北宋僧人釋文瑩記載,《菩薩蠻》一詞最早寫在鼎州的一家客棧的牆上,並沒有署名。人們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因為這首詞寫得十分優美,大家爭相傳抄。後來在長沙曾布家中見到一書,方知是李白所作。而北宋末年的文人邵博則說他曾經聽別人唱過《憶秦娥》一詞,而據他說,這首詞是李白所作。根據這些說法,南宋黃異在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時,將這兩首詞放在卷首,署名李白,並在題下加注:“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認為這兩首詞是最早的詞。

後來,據說有人找到了那本書,發現這《菩薩蠻》一詞是後來抄上去的,可能並不是原書的內容。而《憶秦娥》是李白的作品更是一種傳說。這樣一來,這兩首詞的作者是李白的說法都靠不住了。

而且,詞牌名《菩薩蠻》的由來也有一個故事。傳說在唐宣宗年間,西域一個小國向中國進貢,隨著貨物來的,還有一批樂工。這些樂工都是女子,她們穿著絢麗的民族服裝。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她們的打扮和廟裏的菩薩十分相似,而外國和少數民族在當時被稱做“蠻夷”。所以,老百姓就把這些打扮得像菩薩的“蠻夷”稱做“菩薩蠻”。這些“菩薩蠻”演奏的樂曲在中國人聽來也是很新鮮的,所以很快在民間流行開來,而“菩薩蠻”帶來的曲調也就被稱為《菩薩蠻》了。

這個傳說說明,《菩薩蠻》這個曲調很可能是在唐宣宗以後才流行開來的,這時李白已經去世很久了。那麼,李白有沒有可能用《菩薩蠻》來填詞呢?這就很難說了。《菩薩蠻》既不是李白所作,那麼《憶秦娥》會不會也是誤傳呢?這些疑問,隻能成為千古之謎了。

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是晚唐的一位著名才子,與李商隱並稱“溫李”,詩文以色彩濃豔,感情深摯著稱。溫庭筠、李商隱、段成式三人均擅長駢文,有趣的是,這三人在家族中都排行十六,所以,這三人的駢文被統稱為“三十六體”。溫庭筠才思敏捷,當時考試有一項是寫一首五言八韻的詩。溫庭筠叉一次手就能寫好一韻,叉八次手就能寫好一首詩,因此獲得了“溫八叉”的外號。據傳,某次考試,他同時替八個人答卷,還不耽誤答自己的卷子。

溫庭筠在文學史上以詞著稱,是第一位大力填詞的文人,被尊為五代“花間派”的鼻祖。溫庭筠的詞,語言華麗,色彩濃重,精雕細刻,可惜範圍比較狹窄,多寫貴族女子的奢華生活和男女之情,典雅有餘,活潑不足。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溫庭筠《更漏子》中的詞句“畫屏金鷓鴣”來形容他的詞風。“金鷓鴣”是形容其色彩斑斕、形象華麗。可惜這隻漂亮的“金鷓鴣”不會飛,而是“畫屏”上的,高貴固然是很高貴了,就是有點兒死板,沒有生氣,看久了會覺得膩。不過這也怪不得溫庭筠,在他的時代,文人剛剛開始學著填詞,民間詞的那種大白話他們說不慣,也不願說,又沒有多少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隻能小心翼翼地跟著曲調走。應該說,在這種情況下,溫庭筠還能寫出那麼多優美典雅的詞,是需要很高的文學天分的,是為詞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的。

溫庭筠的眾多詞中,還有另外一首詞也寫到了“金鷓鴣”,即“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它出自《菩薩蠻》,全詞為: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這首詞通過描寫一個獨居女子的外形、動作,刻畫出了她孤獨的心理。第一句“小山重疊金明滅”,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讀不懂,覺得溫庭筠好像在寫屏風,又覺得不太像。直到上世紀70年代,沈從文先生才幫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原來,當時的婦女流行把發髻梳得高高的,然後在上麵插一些非常小的、作裝飾用的、金色的小梳子,看起來金光閃閃,十分美觀。這裏的“小山”就是形容女子高高的發髻,“金明滅”就是在描寫頭發上的小梳子,所以,下句接著還寫她的頭發:“鬢雲欲度香腮雪”,蓬鬆的頭發垂下來,好像要漫過她雪白的臉蛋。這兩句詞是對當時婦女裝束的真實反映。當時的士大夫在寫曆史時,當然不會把婦女的裝束詳細寫進去,所以一旦這種裝束不流行了,很快就會被人們淡忘,今天的人們隻有在溫庭筠的詞中去想象古代美女的模樣了。由此可見,詞跟正統文學是不同的,詞更關心女性,更注重刻畫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這首短短八句的《菩薩蠻》竟用了兩句的篇幅來描寫女子的頭發,足見用筆之細。

溫庭筠寫過很多《菩薩蠻》,現存十五首,都是以女子的形象、愛情為題材的,關於這些《菩薩蠻》,還有一個故事。

溫庭筠時的皇帝宣宗很愛唱《菩薩蠻》,到處為《菩薩蠻》尋找好的歌詞。宰相令狐絢知道了,就想寫一些《菩薩蠻》來討好皇上。但他寫來寫去總是寫不好,於是,他想到了當時著名的才子溫庭筠。令狐絢找來溫庭筠,讓他寫了很多《菩薩蠻》,然後謊稱是自己寫的,呈給了皇上,並告訴溫庭筠不許聲張。可溫庭筠是個才子,天性有些驕傲,而這些《菩薩蠻》又確實寫得很得意,於是總免不了對人誇耀,說這些詞是自己寫的。這樣,“《菩薩蠻》的真正作者是溫庭筠”的消息不脛而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知道了,搞得令狐絢很是尷尬。為此,令狐絢竟生起溫庭筠的氣來。在當時,一個做官的人得罪了宰相,自然是無望升遷了,所以,溫庭筠的後半生不太順利。

在當時,對文人來講,詞還隻是一種文字遊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令狐絢堂堂宰相,竟因為文字遊戲跟一個小書生鬥氣,是要受人恥笑的。其實,溫庭筠仕途不順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人們把這都歸結在這一件事上,大概是在嘲笑令狐絢心胸狹窄吧。

人人盡說江南好

與溫庭筠齊名的還有唐代詩人韋莊,二人常被以“溫韋”並稱。王國維對韋莊的熱愛似乎要超過對溫庭筠的熱愛,他選取了韋莊詞中“弦上黃鶯語”一句來概括韋莊的詞風。

韋莊生於唐末,時逢唐末農民起義。韋莊進京趕考時,正值黃巢攻陷長安,皇帝出逃,韋莊被困長安。在這段日子裏,他寫出了長詩《秦婦吟》,在詩中描繪了當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的戰亂情景,因此被人稱為“秦婦吟秀才”。後來,他又入蜀幫助王建立國,官至宰相。

韋莊也寫過不少《菩薩蠻》,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首詞語言明白流暢,即使今天讀起來,也不覺得難懂,這與溫庭筠凝重典雅的語言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然而,韋莊明快通俗的語言並不妨礙他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複雜的感情。王國維將韋莊詞稱做“黃鶯語”,是因為黃鶯的形象是美的,叫聲是婉轉的,這正像韋莊優美婉轉而清新流暢的語言風格。與“金鷓鴣”相比,黃鶯並不遜色,而卻多了幾分活潑的生氣。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黃鶯語”仍然是用絲弦模擬出來的,仍然帶有文人的趣味。這使得韋莊的詞抒情活潑大膽而又不流於淺薄輕佻。

今天的讀者可以比較容易理解這首詞,但卻不一定知道五、六兩句中包含的故事。原來,漢朝時有一個著名的才子司馬相如,他飽讀詩書,尤其擅長作賦。他落魄時寄宿在富翁卓王孫家,愛上了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卓文君是一位美麗的才女,喜愛音樂。於是,彈得一手好琴的司馬相如就用自己的琴聲獲得了卓文君的芳心。可惜,卓文君是一個寡婦,按照當時的禮教是不能再婚的,而富翁卓王孫也不會把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無奈之下,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隻好趁著黑夜私奔,斷絕了和家庭的來往。此時,夫婦二人陷入了困境,但他們依然恩愛。他們開了一個酒店,司馬相如親自洗酒器,卓文君則在壚邊賣酒,一時傳為佳話。韋莊到了江南,看到酒鋪門前常有在壚邊賣酒的美麗少女,就很自然地聯想到了賣酒的卓文君,想到了這個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他把江南的少女比做多情的卓文君,是對少女的讚頌,也是對江南的讚頌。

溫庭筠和韋莊創立了曆時百年的“花間派”。“花間派”貫穿整個晚唐五代,以溫、韋的作品為典範,語言華麗,多寫男女之情,代表了五代詞的主要風格。

舉頭聞鵲喜

曆史步入了五代末期,這時,五代十國紛紛滅亡,僅剩下少數幾個小國。南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南唐偏安東南,在軍事實力上也很難與北方的後周抗衡,但是,南唐卻在經濟文化方麵釋放出了奪目的光彩。南唐的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南唐的幾位君主和重臣都通曉音樂、熱愛文學,人們在他們的統治下過著富足、文明的生活。而來自北方的威脅卻讓這個繁華的國度籠罩在一層陰影之下。

南唐的詞人主要有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和相國馮延巳,這三人的詞也被收在《花間集》中,在這裏,我們首先介紹馮延巳。

馮延巳比李璟大13歲,在李璟年少時就與他有過密切的交往。李璟即位後,馮延巳擔任相國。李璟對馮延巳有著特殊的感情,當馮延巳被人彈劾時,李璟曾特意回護他。而馮延巳也在內憂外患中努力地履行著相國的職務。隻可惜他畢竟隻是一個文弱的詩人,難以抵抗北方的武將,所以在政治上遠沒有像在文學上那樣獲得輝煌的成就。作為一個生活富足的相國,馮延巳的詞中總有一種莫名的憂鬱,這大概與他所麵對的強大的外來壓力有關吧。王國維選取馮延巳詞中的“和淚試嚴妝”來概括他的詞風。與溫、韋相比,馮詞最悲傷,感情最真摯,但他又含著眼淚,壓抑著內心的情感,體現出了婉約的風格。在悲傷之餘,他又不忘修飾文句,讓語言變得優美,好像一個含著淚的美人仍然在精細地化妝。王國維對這種境界是最為讚賞的。

馮延巳有一首著名的《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鬥鴨欄杆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突然起風了,吹皺了一池春水。她走在飄著花香的小路上,用手碾碎了杏花的花蕊,撒在水麵,逗引著鴛鴦隨她前進。一會兒,她又獨自靠在欄杆上看鬥鴨,頭上的碧玉簪斜斜地插著。她整天盼著夫君歸來,但夫君就是不歸來,抬頭看看那喜鵲,可報的什麼喜呢?

這首詞寫自然景物,卻透出一種富貴氣息,而這富貴氣息又蘊涵著憂傷。這憂傷不曾點明,讀者卻能感受到。

李璟讀了這首詞,很讚賞,他開玩笑地對馮延巳說:“風吹皺了一池春水,關你什麼事呢?”馮延巳回答說:“那也不如陛下的‘小樓吹徹玉笙寒’好啊。”李璟聽了更加高興了。從此,“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和“小樓吹徹玉笙寒”都被傳為千古名句。

菡萏香銷翠葉殘

李璟是南唐建立者李昪的長子,生於公元916年。公元943年,李璟在金陵(今南京)繼承帝位。李璟在位期間,南唐政權始終受到北方後周政權的威脅。由於軍事實力不敵後周,李璟迫於後周的壓力放棄了皇帝的稱號,改稱“國主”。後人往往把李璟稱為“南唐中主”。李璟愛好文學,多才多藝,尤其擅長填詞。他常常和相國馮延巳一起切磋詩詞,一時傳為佳話。

李璟統治南唐時,後周與南唐之間發生了多次戰爭,都以南唐的失敗而告終,這種局勢自然給李璟帶來了憂鬱的心境,這種心境常常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菡萏”就是荷花的別名。這首《攤破浣溪沙》的大意是說:荷花凋謝了,荷葉也枯萎了,秋風吹在池麵,掀起綠色的波浪,好像吹起了無限的憂愁。婦人麵容的憔悴,心靈的憔悴與外界合而為一,所以她“不忍看”,無法麵對。她的愛人已在邊關,她夢到了邊塞,然而美夢卻被秋雨滴碎。她吹起了笙,淒涼的曲調吹得小樓中滿是寒意。不知流了多少淚,心中有無限的傷痛,百無聊賴中,她孤獨地倚在欄杆上。

這首詞雖然語言優美,但意境卻十分淒涼,作為一國之主,李璟寫出這樣淒涼的詞,說明他心中充滿了弱國之君的無奈。後來的很多評論家都認為,“菡萏香銷翠葉殘”象征了南唐國運的衰頹。

在後周,政局也發生了變化。後周的大將趙匡胤造反,他的屬下把一件皇袍披在他身上,表示擁戴,就這樣,趙匡胤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建立了宋朝,趙匡胤被後人稱為“宋太祖”。

宋太祖當上皇帝後,就想滅掉南唐,統一全國,南唐派大臣徐鉉向宋太祖請求緩兵,太祖蠻橫地說:“不必多說,你們江南雖然沒有什麼罪,但是天下一家,我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南唐的大臣潘佑,寫了一首詞,詞中有這樣幾句:

樓上春寒山四麵,桃李不須誇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

從詞中所寫的景色看,時值初春,桃李盛開,但還是乍暖還寒的天氣。因此詞中說春寒中登上小樓,眺望四麵的遠山,看到燦爛的桃李花。桃李花啊,不要再誇耀你們的鮮豔美麗吧,須知已被春風刮得凋謝了一半。當時,因為南唐與後周作戰失敗,割讓了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幾乎占南唐整個領土的一半了。潘佑的這首詞,表現出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重按《霓裳》歌遍徹

李璟的兒子李煜,是南唐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史稱“南唐後主”。李煜生於公元937年,是李璟的第六子。李煜從少年時起,在文學藝術上就表現出卓越的才華。他好讀書,擅長寫詩詞,又是著名畫家,並且懂得音樂。他的大哥太子李弘冀,怕這位有才華的弟弟奪走了他的皇位,對他既嫉妒又猜忌。為了避禍,李煜在整個青年時代不問世事,隻是讀書及從事藝術活動。而李弘冀這種顧慮絕非多餘,公元959年,李煜22歲時,李弘冀因故被父親李璟斥責,李璟有傳皇位給弟弟李景遂的意思,李弘冀知道後,為了維護自己的帝位繼承權,搞陰謀毒死了李景遂。由此也可以知道李煜當時處境的危險。

公元959年,李弘冀在毒殺他叔父一個月後,他自己也死了。這時,李煜的五個哥哥都已去世,他成為了李璟的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於是被封為吳王並參與政事。兩年後,李煜被立為太子,同年6月,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李煜統治南唐期間,南唐雖然不斷受到後周和後來的趙宋的威脅,但經濟還很繁榮,李煜仍然過著富貴奢華的生活。而且李煜是個性情中人,在這段時間,他還一直享受著甜蜜的愛情生活,這種生活,在他的詞中有很多反映。如《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幹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玉樓春》原為唐代教坊樂曲,後用作詞牌。這首詞的意思是:妃嬪宮娥們上了晚妝,一個個肌膚像雪一樣潔白光潤。她們魚貫而入,排列得整整齊齊。笙簫不斷奏出《霓裳羽衣曲》的曲調,樂聲傳至水天相接處。宮女在宮中臨風飄灑香屑,“我”喝醉了拍打欄杆。回宮時不用點紅燭了,最好是在清亮的月光下信馬歸去。

此詞中提到的“霓裳”,即唐代廣泛流行的《霓裳羽衣曲》。傳說唐玄宗非常寵愛楊貴妃,有一次把一件霓裳羽衣賜給了楊貴妃。楊貴妃穿上它翩翩起舞,唐玄宗親自為她伴奏,這個曲譜後來就被稱為《霓裳羽衣曲》。在李煜的時代,《霓裳羽衣曲》已經失傳了。那麼,李煜在這裏怎麼又聽到《霓裳羽衣曲》了呢?

原來,李煜18歲時,與妻子周娥皇結婚。曆史上把周娥皇稱為“周後”。李煜與周後十分恩愛。周後不僅美麗多情,而且精通音樂。她根據得到的殘樂譜,重新編出了《霓裳羽衣曲》,在宮中演奏。李煜在這裏提到《霓裳羽衣曲》,實際上包含了對愛妻周後的讚美。這首詞不僅反映出了李煜年輕時奢華的生活,也表現了他當時正沉浸在甜蜜的愛情當中。

當時的中書舍人徐鉉聽到周後新編的《霓裳羽衣曲》後說:“這種曲原來應很慢,為何新編之後這樣急呢?”樂工曹生說:“按本子是應慢,可宮內有人改成這樣,這不是吉祥的兆頭啊!”果然,在一年多以後,周後因病去世了。

周後死後,李煜非常悲痛,寫了很多詩悼念她。一次,他看見庭前的梅花開了,想起這棵梅花是他和周後一起種的,如今梅花剛剛開花,而周後卻已經死去了。為此,他寫了一首詩: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在另一首詩中,他又感歎:“誰料花前後,蛾眉竟不全。”在封建社會,皇帝可以有很多妻子,一個妻子死了,對皇帝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事,很少有一個皇帝能像李煜這樣,對死去的妻子如此念念不忘。可見李煜是個很重感情的人。

周後有個妹妹,和姐姐相似,既貌美又有才華。周後死後,她常常來陪伴李煜。漸漸地,兩人之間產生了愛情。周後的妹妹常常溜進宮來,和李煜幽會,李煜為此還寫過一首《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剗襪”就是脫了鞋,隻穿襪子踩著地走路,以免發出聲音被別人聽到。這個細節生動地寫出了幽會時的緊張心情。這首詞描寫生動,語言大膽,表現出了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頗有民歌的風味,很難想象它的作者竟是一國之君。

在周後去世兩年後,李後主正式娶了周後的妹妹為皇後,人稱小周後。

垂淚對宮娥

隨著北宋勢力的強大,南唐的形勢越來越危險。但年輕的李煜沉浸在和小周後的愛情中,整天喝酒吟詩,不理朝政,對北宋的威脅渾然不覺。內史舍人潘佑見皇帝耽於享樂,許多大臣又不稱職,於是幾次上奏章要求改革。可是李煜僅僅是嘉獎潘佑,對他的意見卻毫不采用。後來後主聽信讒言,要治潘佑及其好友戶部郎中李平的罪,二人悲憤不已,先後自殺。

這時,中原的北宋卻是虎視眈眈,日夜籌劃要消滅南唐。正好南唐有個讀書人樊若水,多次考進士未被錄取,因此懷恨在心,圖謀投奔北宋。他假裝釣魚,在長江險要處采石磯一帶乘小船用絲繩測江麵寬度,並繪製了詳細的長江圖。然後,樊若水潛到北宋都城開封,朝見宋太祖,獻上長江圖。宋太祖大喜說:“得到這幅詳圖,一切都好辦了。”於是太祖下令盡快修造戰船,準備討伐南唐。

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10月,北宋軍隊大舉進攻南唐,按樊若水繪製的長江圖,在采石磯江麵最窄處按測定的寬度架起了浮橋,大軍渡過長江包圍了金陵城。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11月末,北宋大將曹彬率軍攻入了南唐的都城金陵。南唐滅亡,李煜也被俘虜了。

宋太祖開寶初年,有一個叫“小長老”的和尚來到南唐,帶了許多珍寶異物,賄賂貴族大官。他取得了李煜的信任,獲得了自由出入宮廷的特權。這個小長老實際上是北宋派來的間諜,他打聽到南唐許多情報,秘密送給北宋。當北宋的大軍包圍金陵時,小長老吹噓說:“北宋的兵力雖強,可也比不了我佛力無邊。”於是李煜請他登上金陵城樓,小長老裝模作樣振臂一揮,圍城的宋軍居然往後退了一點兒。後主李煜相信真是佛力無邊,重賞小長老,並且命令全城軍民齊聲念佛。據說全城念佛之聲如同江濤,可就在這時,北宋軍隊攻破了金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