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阿倫特的興趣源於十二年前攻讀碩士研究生時,當時我的碩士導師洪濤先生開設《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讀》課程,其中就有阿倫特的《人的條件》。初讀此書,尤其是論行動的部分,頗有一種心靈的震撼,其後就開始尋求她的各種作品來讀。在導師的指導下,我先試著翻譯了《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幾篇,被阿倫特所描述的古希臘羅馬政治世界深深吸引。當讀到阿倫特的《論革命》時,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決定將此作為我的碩士論文題目,為此我幾乎將這本書翻譯了一遍。雖然我最後沒有寫碩士論文,但研究阿倫特的“初心”一直沒有改變。
這本書是我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幾經修訂而成。自從2003年師從林尚立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我就開始醞釀本書的寫作。其間有幸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政治哲學係學習兩年,得到Henning Ottmann教授的精心指導。2007年博士畢業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再動論文,而是轉向古希臘政治哲學的研究。正是阿倫特的研究為我開辟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戶——通過追溯古希臘政治哲學的源頭深刻反省西方現代性危機。2009年我再次赴慕尼黑大學學習,在Ottmann教授的指導下,用德文完成了阿倫特判斷力哲學的博士論文。這次重新寫作又激發了我對阿倫特的興趣,回國後我取出塵封已久的舊稿,閱讀中茅塞頓開,於是開始大量增刪,甚至重寫部分章節,又過了兩年,直至2012年年初才修改完畢。
最初喜歡阿倫特的“初心”乃在於她向我敞開了十分美好的公共空間——城邦,使我身處在現代性的危機中,重新思考政治存在的意義。我一直試圖尋求公共空間的複興,尋求中國式公共空間的呈現。隨著對古希臘政治哲學的進一步思考,我逐漸發現希臘城邦公共空間的局限,這種局限恰恰是西方政治文明源頭的局限。如今我在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思考中,不僅僅試圖展現古希臘與先秦政治哲學的會通,而且更希望通過重新闡釋先秦儒家政治哲學來克服古希臘政治哲學和西方文明的局限。從研究阿倫特到古希臘再到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我的研究始終都沒有離開最初的“初心”——尋求使人生活幸福的公共空間,盡管我心目中公共空間的圖景已幾經轉變。
十二年彈指一揮間,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不僅是我十二年求學曆程的見證,也是我十二年人生歲月的見證,它見證了師生之間、朋友之間、家人之間的濃濃深情。感謝張汝倫教授、鄧安慶教授、汪堂家教授對本書出版給予的幫助;感謝那些陪伴我一起成長,給我無私幫助的朋友們;我最應當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先生於洪剛博士,家庭的溫馨使我能在嘈雜的鬧市獨享一方淨土來讀書和寫作。
本書的出版得益於國家社科基金後期項目的資助,感謝北師大出版社賈靜女士為本書編輯付出的辛勞。書中錯漏和不成熟之處難免,期待讀者的批評指正。
孫磊
2013年3月於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