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舉”出自三國曹操的《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意思是,隻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舉薦使用他們。即便是“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隻要他們有才能,一樣可以錄用。
用人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些什麼樣的人才。譬如呂不韋就清楚,他需要成功地耍一次外交手腕,隻要可以實現這個目的,外交使者的年齡、資曆,通通都不是問題,所以十二歲的甘羅得以重用。日本的鬆下幸之助更是精於此道。
反過來說,人人都有缺點,若你滿眼看到的全是他人的缺點,那這世界雖大,恐怕也找不出幾個“完人”來供你驅策了。
人們做事情的時候,都需要用以往的經驗和理論作為參考,否則就失去了做事的依據。但是,如果過於依賴已有的經驗和常識,那麼就會很難走出突破性的一步,也會失去一些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拓展空間。做事是這樣,用人也是這樣。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巨人,被後代稱為“萬世師表”。但是,孔子曾經拜一個七歲的孩子為老師,這個孩子就是神童項橐。
孔子在魯國講學時,第一次遇到了項橐。當時,項橐在馬路上用小石頭圍了個圈,裏麵用薄石板蓋了間小屋。項橐玩得正高興時,忽然從西南驛道上來了輛馬車,上麵坐著孔子,後麵跟著一些弟子。駕車的便是那個“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嘴裏不斷地喊:“駕!駕!”猛然看見項橐蹲在馬路中間玩,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
項橐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子路滿臉怒氣,下車伸手要揍項橐,被孔子製止。孔子下車問:“你這小孩子怎麼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孔子一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最後,孔子他們隻好繞“城”而過。
在路邊,孔子遇到項橐的父親在種地。子路就問項父:“你的鋤一天到底鋤多少下?”項父回答:“你的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鋤就鋤多少下。”孔子聽後很驚訝,便問:“是誰教你的?”項父是個厚道人,不會說謊,便對孔子說是兒子項橐教的。
孔子便吩咐弟子們在當地找店住下,打算進一步找項橐交談交談。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荊棘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荊棘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說:“這個地方這麼多荊棘,這麼小就長刺,長大了豈不是更可惡,這哪是什麼‘有用之材’!”
項橐也在人群中,一聽便知弦外有音,就問:“先生們,什麼是‘有用之材’?”孔子說:“樹木之中,隻有四季常青的鬆柏最好。”項橐接著問:“鬆柏確實是有用之材,你能說出鬆柏為什麼四季常青嗎?”孔子說:“因為鬆柏木質硬,無孔、心紅。”項橐接著又問:“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為什麼也四季常青?”孔子無言以對。
第二天一早,孔子便跟弟子去找項橐。這時,有群鵝在池塘嘎嘎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青蛙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支支吾吾了。項橐誠懇地說:“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倫綱常,是無所不知的聖人,怎麼這些事不給我講清楚呢?”
孔子長歎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他又回頭對弟子們講:“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們學習的老師,我們要不恥下問啊。”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
古人雲
⊙太項冥虛極,微遠不可究。稟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孔父慚至理,顏生賴真授。泛然同萬流,無跡世莫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