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論古今,讀史書的人總沒有看小說的人多;看小說的人,又沒有看戲、聽說書、看電視劇的人多。
可以這樣說:在曆史知識的普及上,中小學老師的影響力,絕沒有小說家、戲劇家甚至說書人的影響力大。
其原因,第一,進課堂聽課的人不如看小說的人數多,更不如看戲、看電視劇的人多。前者隻限於知識分子,至少也得認識幾個字;而後者則不分男女老少、知識高低,甚至包羅所有的文盲!第二,也可能有的曆史老師不善辭令,講起課來幹巴巴的,枯燥、乏味而難懂,不如小說家的生花妙筆,不如說書藝人的有聲有色,更不如演員的舞台形象生動逼真!
如此循環反複的結果,正如西歐諺語所說:謊言重複千百次,就會變成真理。於是,戲說、演義,也變成了曆史。千百年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個奸臣,諸葛亮是個妖道,李逵是個英雄,陳世美是個殺妻棄子的惡棍。--這些,都違背了曆史。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說:曆史學家不太善於做知識普及工作;這是曆史學家的一大失敗。
有一個問題,似乎值得深思:文藝作品是允許虛構的,包括人物和故事,都可以“無中生有”。甚至可以說,沒有虛構,就沒有文學。那麼文學藝術中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是不是允許虛構呢?從理論上說,應該不允許。因為那是脫離曆史,顛倒黑白,會誤導讀者和觀眾的。
但是現在的舞台和熒屏上,卻堂而皇之地流行起曆史劇的“戲說”來。據說這是在發揮戲劇的“娛樂”功能,也就是某些電視藝術家經常說的“電視劇隻要好玩兒就得”。盡管編劇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這是“戲說”,告訴你這“不是曆史”,但是觀眾在“娛樂”的前提下欣賞“戲說”,卻難免被戲說潛移默化,拿戲說當曆史。
這樣的結果,戲說劇的編劇是不負責任的。他當然有理由:我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這是戲說,不是曆史麼?
和珅這個人物,僅僅在十幾年前,還隻是曆史學家在書齋中的研究對象。雖然早在清代的筆記小說中就有大量關於和珅故事的描述,但是相對而言,流傳並不廣,讀者並不多,影響並不大。即便教授們在大學課堂中講清史,也隻是在講到乾隆、嘉慶兩朝的時候輕輕一筆帶過,說他是乾隆的佞(nìnɡ濘)臣,鼎鼎有名的大貪官,貪汙數量超過國庫,後來被嘉慶所殺,如此而已。
自從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播出以後,劇中那個由王剛扮演的、笑嘻嘻卻賊不溜滑的大貪官和珅形象,簡直深入人心,成為幾億觀眾所熟知的曆史人物了。--這不能不說是現代科技加精湛藝術的輝煌成就。
但是《鐵齒銅牙紀曉嵐》,恰恰是一部戲說曆史劇。劇中的和珅,隻是編劇、導演和王剛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而不是曆史上真實的和珅。先不說電視劇中和珅的那些故事是否杜撰,單說他的年齡,就是“反曆史”的:電視劇中的和珅,年紀居然和乾隆皇帝、和紀曉嵐都差不多,好像他們三個是“同齡人”;其實,和珅比乾隆皇帝小四十歲,比紀曉嵐也小三十多歲。和珅是在乾隆皇帝死後沒幾天就被嘉慶皇帝賜死的,那時候和珅還不滿五十周歲。可是乾隆死的時候,已經快九十歲,是個步履蹣跚、老態龍鍾、性格變態、脾氣古怪又十分健忘的耄耋老人了。再說人物形象,按史料記載,和珅是個美男子,絕不是王剛扮演的那一副賊不溜滑的怪相。倒是紀曉嵐,據流傳下來的畫像看,是個又矮小、又醜陋的小老頭兒,還是個近視眼,絕不像張國立那樣的魁偉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