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交易以後,如果股票被市場炒高,問題將更加嚴重。在中國的股票市場,股票以十幾倍、幾十倍溢價發行的情況近20年來非常普遍,如果掛牌交易後股票價格又比發行價上漲幾倍、十幾倍,社會貨幣虛擬化的情況就會更嚴重。這一階段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股票持有者會把自己持有的並未變現的股票市值等同於實際的貨幣財富,事實上當代會計和稅收製度就是這樣計算個人資產的。在這一階段,社會名義貨幣以社會財富十幾倍、幾十倍的數量增加,由此帶來的股東的消費欲望也會成倍增加,貨幣會在股票發行之初貶值的基礎上繼續貶值。由此可見,股票的發行價格越高,貨幣的虛擬化成分就越大,對通脹的推動作用也會越大。證券市場股票價格炒得越高,公司股票市值、證券市場總市值的泡沫越大,對通脹的推動力量越強。
至於上市公司拿到股東的錢後,未來3年、5年,甚至10年之後能不能給股東帶來高於同期限的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的利潤回報,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並不重要,因為通貨膨脹已經產生,已經貶值的貨幣並不會因為上市公司5年、10年之後的利潤回報而升值。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很多股票還不如一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收益。按發行價認購的股票,在若幹年後賣出甚至會出現虧損;如果是在掛牌之後高價位買入的股票,若幹年後賣掉,實際虧損往往會更大。
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以極高價發行股票圈錢的行為極為普遍。比如在上證綜合指數最高的200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24家新上市公司首次發行股票342.5億股,募集資金3720.5億元,平均每股溢價10倍以上。再比如,2010年4月26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的一隻中小板股票每股價格達到148元,創滬深股市有史以來新股發行最高價。當月14日發行的4隻創業板股票,發行價最高的達每股72元,最低的每股32元,平均價格每股48.5元。4月第三周發行的4隻創業板股票,發行價最高的每股87.5元,最低的每股58元,平均價格67.6元。為什麼在中國的證券市場圈錢這麼容易?就是因為在這個機製中,上市公司、保薦機構、投資和炒作機構、證券監督機構、稅收機構利益基本一致。
早期的等價發行股票是一種真正的融資行為,公司發行股票的目的就是增加股東,擴大股本,以便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獲取更為可觀的利潤。今天的溢價發行股票本身就是一次賺錢行為,發行股票的公司把股票發行當成了一樁賺錢的買賣。這個買賣在製度的安排下變成了嚴重的不等價交換。早期的等價發行股票是公司為今後的賺錢做準備,是尋找誌同道合的合夥人;今天的溢價發行股票是把合夥人當成了賺錢對象,連合夥人的錢也要賺。可見,今天的公司賺錢比早期的公司賺錢在程序上先行了一步。
今天的資本市場也是由通貨膨脹造就的,資本市場對通脹的依賴遠遠超過銀行,沒有通脹,銀行仍可以生存,至少存貸和彙兌業務還是社會必需的,但資本市場不一樣,很可能會關門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