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通脹的推動者和分羹者 大家都在借錢
銀行的角色仍在繼續變化。
資本市場全麵融資機製形成以後,上市公開發行股票的商業銀行對通貨膨脹的推動就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由於當代商業銀行對資本有嚴格要求,傳統的存貸比也包含其中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不再適用,代之而起的是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內容的新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資本充足率是指銀行的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率。資本充足率包含多項要求,主要有總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比率、一級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比率、“核心”一級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比率等。
這種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內容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主要體現在對資本總額的要求上,也就是在資本充足率的限製下,銀行不可能超比率擴大資產,而貸款又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因而也就限製了貸款總量的增加。如果商業銀行欲擴大資產規模,又該怎麼辦呢?僅僅增加存款是不行的,還需要補充資本,因為存款是不能轉換為資本的。在資本充足率這一風險管理模式下,銀行資產需要根據風險程度劃分為不同的風險權數,不同風險權數的資產消耗的資本數量又是不同的。資本從哪裏補充?一般有兩個途徑:第一個途徑最穩健,是從銀行的淨利潤形成的盈餘公積金中補充,用這種辦法補充的資本,業界稱為“內生資本”;第二個途徑是在資本市場增發股票,或者發行可轉換股票的債券來補充。前一種辦法會減少股東當期的分紅和員工來年的收入;後一種辦法不會減少員工收入,對股東分紅隻具有每股利潤攤薄的影響,這種影響比起把一部分利潤用來補充資本帶來的損失要小得多。因此,銀行考慮到自身利益,通常都不會采用“內生資本”的辦法補充資本,況且從資本市場融資是那麼容易。
在這種背景下,上市商業銀行要獲取更多的利潤,一條必由之路就是:擴大資產(主要是增加貸款)獲取更多利潤→資本短缺→資本市場融資(主要是增發股票)→資本充足率達標→繼續擴大資產→資本再次短缺→繼續資本市場融資→資本充足率達標→繼續擴大資產。這是一個理論上可以無限循環的資產規模擴張怪圈。在這一無休止的資產擴張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發現商業銀行借錢的範圍廣了,對象多了,金額大了。
上市商業銀行不斷增發股票補充資本對通貨膨脹的作用,也同時發生在兩頭:在資金來源上,擴大了市場貨幣需求;在資金運用(貸款)上,擴大了市場貨幣供給。上市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不斷膨脹,意味著銀行有源源不斷的貸款供應;銀行源源不斷的貸款供應又意味著鼓勵、支持了企業的超需求投資和超需求融資;宏觀層麵的後果是推動了全社會的超需求投資和超需求融資。需要說明的是,商業銀行增發股票對市場貨幣需求的擴大,比發行債券、存款證、理財產品的作用要大得多,因為資本市場是一個無限大的市場,所有經濟主體,所有人都能參與。
企業向銀行貸款是借錢,銀行資本短缺後在資本市場融資也是借錢。有區別的是,銀行增發股票融資的借錢比企業的超需求投融資借錢要危險得多。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銀行是市場主要的貨幣供給方;二是因為資本市場融資借到的錢是不需要還的,沒有債務壓力,隻有分紅壓力。而分紅多少與經營業績有關,經營業績又與包括宏觀經濟環境的諸多因素有關,這裏不可能有法律強製。因而,包括銀行在內的上市公司分紅壓力其實很小,至少在中國的資本市場是這樣。
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增發股票補充資本雖然理論上不算借款,實際上卻是真正意義的負債行為,而且還是一種主動積極負債;存款人的存款雖然理論上算作銀行負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借款,不是銀行的主動行為。兩種行為,從通貨膨脹的後果來看,恰恰在理論上互相顛倒了。
我在這裏絕不是根本否定上市銀行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行為,我隻是注意到這種行為背後隱含的不易為人注意的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
從通貨膨脹發生的根源看,銀行為了擴大資產(包括貸款)規模不斷地擴充資本,不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行為,而是一種典型的超能力、超需求的投資和融資行為。從表麵上看,好像是有了錢再向企業放貸,實質上是為了放貸而去借錢。或者說,過去是有了錢再考慮怎麼用出去;今天是為了用出去一筆錢而考慮怎麼借到一筆錢。在當代金融觀念、金融行為的影響下,不隻銀行,很多企業、很多人都是這麼幹的。當社會大部分人的行為都高度一致化的時候,社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可想而知的。
當大家都在借錢的時候,又能向誰借呢?最終都是在向未來借。我想,看到這個分析的一個國家的經濟決策者,應該想想如何從金融的角度遏製通貨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