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7(2 / 2)

2011年3月21日,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美國結算中心協會的上訴請求,裁定美聯儲必須在5日內公布金融危機期間向各大銀行提供的緊急貸款援助細節。當時彭博公司估計,美聯儲大約動用了3.5萬億美元資金挽救金融市場,沒有人會想到,最終公布的數字竟是上述數字的兩倍。美聯儲下屬機構官員在獲悉巨額救市細節後,也感到非常驚訝。

奧巴馬政府在最高法院裁定之前就表示,這一上訴應該被駁回,2010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個人消費者保護法案》對相關緊急放款項目的信息披露確定了新的標準。按照這一法案,美聯儲於2010年12月公布了金融危機時緊急貸款的部分資料,但是未公布貼現窗口的相關信息。彭博認為,公眾有權知道這筆公共資金是如何使用的,法律雖然規定中央銀行應該對其貼現窗口融資在兩年之後公示,但考慮到經濟瓦解的可能速度以及金融監管部門和公眾的需要,兩年的延期妨礙了立法部門及時得到至關重要的經濟數據。

金融機構和美聯儲稱,公布這些資料可能會損害受助者,造成投資者拋售其股票,也可能會損害美聯儲處理下一場危機的能力,因為隻有在麵臨流動性問題時,銀行才會使用央行的貼現窗口融資。使用貼現窗口為銀行提供流動性,是美聯儲作為央行履行其“最後貸款人”職能的重要途徑。緊急援助計劃幫助美國避免了一次更大的經濟災難,而且所有貸款都已經償還。

美聯儲拒絕披露上述信息的理由還有:自美聯儲成立,從來就沒有需要披露此類信息。對此,彭博的律師說:“1967年《信息自由法》生效以來,規則已經改變了。”美國清算組織聯合會的律師辯護道,據他所知,還沒有哪一家央行公開過此類信息。主審法官則說:“全球還沒有幾個國家有《信息自由法》。”美聯儲內部也有不同聲音,紐約聯儲經濟學家大衛·瓊斯(David Jones)說,這些信息應該在2009年年中公布才是“完全適當的”,因為這些信息的公布將有助於監管法規的起草。

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中拿出這麼多錢救助銀行確實是令人無法想象的。這件事說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形勢超乎想象的嚴峻,說明了美聯儲和銀行的共生關係,揭示了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產生的渠道和一個國家的政府啟動通貨膨脹的方法和手段。

從全球來看,2008年的這場危機仍未徹底結束,大部分經濟人的思維又習慣性地回到了過去。可見,曆史是不會接受一次、兩次,甚至是三次教訓的。1929年、1997年、2008年的三次危機,雖然直接起因、波及範圍與表現形式多有不同,但超需求的競爭性投資和競爭性融資、金融的競爭性擴張和經濟領域的瘋狂逐利這幾點,在許多國家大致是相同的,這是危機形成的經濟行為基礎。這些經濟行為以及行為導致的結果都是利己的,不是特定社會階層、經濟階層的利己就是經濟實體的利己。很多情況下,這些經濟行為與真實的國家利益、全球利益、人類福祉都有著尖銳的衝突。

如果人類的價值觀不作根本改變,昨天的危機不僅一定不會成為往事,還會由金融漫向整個社會領域。昨天的危機僅僅是江河的波浪,未來的危機,一定是大海的浪潮,這是因為貨幣大潮越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