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進取:你的潛能會比倒所有的對手02(1 / 3)

以前人們求職更多的是注重高收入, 眼下, 更長遠一些的因素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公司能不能提供正規的培訓, 使自己得以不斷提升。也正因為這樣, 我們看到, 在不少單位的招聘廣告中, 都把“培訓機會” 寫在了醒目的位置上。

事實上, 在單位不能滿足自己時, 有心計的員工會自掏腰包開始接受“再教育”。工商管理、計算機、財務、英語等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 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做一種“滋腦補品”。在以後的職場衝浪中, 這些培訓將化作各種資格證書, 在求職或跳槽時增加自己的“分量”, 有時學曆證書反倒排在了後頭。

科技發展一日千裏, 世界經濟千變萬化, 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改變。所以, 未來社會隻有兩種人: 一種是因為工作和學習忙得要死的人; 另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隨著職場進入了後學曆時代, 學曆之外的“素質訓練” 將被用來證明你比別人更優秀。

微軟招聘時, 最青睞一種“聰明人”。這種“聰明人” 並不是在招聘時就已是某一方麵的專家, 而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學習快手”, 他會在短時間內, 主動學習更多的與工作有關的知識。他是一個不單純依賴公司培訓, 主動提高自身技能的人, 也是一個善於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人。

300 年前, 土地是一種財富, 所以, 誰擁有土地, 誰就擁有財富。

後來, 美國領先於工廠發展和工業產品的製造, 上升為世界頭號強國,工業家占有了財富。今天, 信息便是財富。在信息時代, 信息的多寡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中是否處於優勢地位。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 你如果能第一個知道, 就會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因此, 要將你的感官擴展到最大的限度, 睜大眼睛, 360°張開“天線”, 廣泛地搜集資訊。

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 並不要求你去學太多的東西, 因為當你學到時往往已經過時了, 問題在於你學得有多快, 也就是要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 這種技能是無價之寶。

或者說, 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才是學習最重要的關鍵。假如你現在開始學習的東西, 都是別人早就知道的, 或者是別人已經在10 年前使用過的, 你現在才開始學習, 那樣未免太晚了, 未免已經太慢了, 因為21 世紀的競爭很激烈, 競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時間和速度, 你需要比別人更快做出一些績效來。

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他每年一定會花時間閉關自修, 關在書房裏麵, 任何電話也不接, 任何人也不見。在屋裏研究全世界所有他覺得重要的信息與資料, 閱讀書籍和雜誌, 不管任何方麵, 全部閱讀, 然後出來與公司高級主管開會, 決定這一年公司的發展方向。

今天的社會, 是一個高度競爭、充滿機會與挑戰的社會, 受大環境影響, 企業的環境也總是處於困難和競爭之中。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每個公司必須時刻以增長為目標才能生存。要達到這個目標, 公司員工必須與公司製定的長遠計劃保持步調一致, 而真正能做到“一致” 的,隻有主動進取的員工。

任何時候, 你都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 一味“埋頭拉車”, 這種古舊的思想, 會阻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可能。一個停滯不前的員工, 自然不會為老板所需。但是, 你如果在“拉車” 的同時, 懂得“抬頭看路”, 把眼光放得遠些, 自我激勵, 自我栽培, 自我錘煉, 主動進取,積極向遠方邁進, 老板就會打心眼裏欣賞你, 認同你, 接納你並重用你。

比爾·蓋茨在微軟招聘時, 最青睞一種“聰明人”。這種“聰明人”, 並不是在招聘時就已是某一方麵的專家, 而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學習快手”, 他會在短時間內, 主動學習更多的與工作有關的知識。

他是一個不單純依賴公司培訓, 主動提高自身技能的人, 也是一個善於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人。

□ 準備贏得一切

西班牙有一句名諺: “一個心不在焉、毫無準備的人就是穿過森林也不會看到一棵樹的。” 這個比喻對職業人士來說十分貼切。很多人對於手上的工作或眼前的事物, 往往心不在焉, 毫無準備; 與善思好學的人相比, 那些不求上進的人要差十萬八千裏。有些人在一家商店裏已經工作多年, 對於經營零售業仍然一竅不通, 原因在於他們做事時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也從不思考, 從不留心任何他所經手的事務。但那些精明能幹、善於思考、有充分準備的人, 隻有兩三個月的工作經驗, 就會精通商店裏各種事務。

一個人所做的準備越充分越好, 具有的經驗也越多越好。一個剛跨入社會的年輕人隨著自己地位的逐漸升遷, 一定有很多的機會從方方麵麵來學做一件事情, 也有機會來通曉一件事的精髓。假如他能抓住這些不可多得的機會, 那麼他的成功隻是早晚的事情。有位商界的傑出人物這樣說: “我的所有職員都是從最基層做起的, 然後才不斷晉升。有一句話叫: ‘對工作有利的, 就是對自己有利的。’ 任何青年在開始工作時如果能記住這句話, 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凡能通過我們的考試,並為公司所錄用的青年, 工作後隻要自己肯努力, 都可晉升到很不錯的位置。”

一個熟悉商業、經驗豐富的人, 在商界必定有他的立足之地。企業家們最渴求的就是那些肯吃苦、反應敏捷、頭腦清晰、意誌堅定的人,因為這種人辦起事來, 總是設法求得完美、求得迅速、求得成功。

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要隨時隨地地研究問題, 要注意工作的門道,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徹。在這一方麵, 千萬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 但也要加以仔細地觀察; 有些事情雖然有困境險阻, 但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果能做到這一點, 那麼事業發展路途中的一切障礙, 都可以一掃而盡。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 做起事來總是喜歡避繁就簡, 對做事過程中的麻煩、困難、乏味的部分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好比要占領敵軍陣地的士兵, 不願做出犧牲去破壞敵人的炮台堡壘, 結果必定被敵人的炮火打得東躲西藏, 難以安身。所以, 一個未來的成功者、勝利者一定會事無巨細地去悉數解決、征服困難, 不畏艱難, 勇往直前。

有一句格言: “隻因準備不足, 終致失敗。” 這句話可以寫在無數可憐的失敗者的墓碑上。有些人雖然肯做努力、肯做犧牲, 但由於他們事先準備不足, 因此做起事來大費周折, 以致一生達不到目標, 實現不了成功的夢想。

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工商專利管理局, 有一些人拿著許多尚需改進、還無法應用的產品去注冊專利。這種事情其實很遺憾, 因為這些“發明家” 雖然有發明的天賦, 但缺乏深謀遠慮的眼光, 也無法把他那尚嫌粗糙的發明產品改造成有用的東西, 這就非常可惜。假如他們以前能立誌鑽研高深的學問, 能勤學苦練, 就不會像今天這樣使自己的心血功虧一簣了。

在很多職業中介機構的名錄中, 登記著無數身強力壯、受過教育的失業者的名字。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為自己沒有進一步發展的能力, 而駐足不前, 被人超越, 最後丟失了原有的飯碗。這些人本來就沒有深厚的根基, 後來又沒有下決心去積累經驗、學習才能, 遇到工作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試問, 有誰願意與這種人合作呢? 他能做好哪一件事呢?

有一位朋友最初在一個律師事務所供職3 年, 盡管沒有獲得晉升,但他在這3 年中, 把律師事務所中的一切工作都學會了, 同時拿到了一個業餘法律進修學院的畢業證書。但是還有不少在律師事務所裏工作的人, 如果以時間論他們的資格已經很老了, 可是他們卻收獲甚微, 仍然擔任著很低的職位, 賺著低微的薪金。兩相比較, 同樣是年輕人, 前者就是因為立誌堅定, 注意觀察, 並能利用業餘的機會加以深造, 終於獲得成功; 但後者卻恰恰相反, 所以, 永難有出頭之日。

有一個人, 他有很多優點, 例如為人忠厚, 充滿熱忱, 也能恪守工作時間, 從不偷懶, 但反應太遲鈍, 也從來不注意學習掌握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思想。他像一頭埋頭拉磨的驢子一樣, 隻知工作不知學習, 所以隻能做原先的工作, 不能獲得升遷。

另外, 有些人時時注意身旁的事務, 隨時隨地專心學習, 處處在意積累經驗, 他們能把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機構當做一所不斷學習的學校。由於他們總肯努力鑽研、刻苦磨煉, 所以進步神速, 成績斐然。

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隨時隨地都注意磨煉自己的工作能力, 任何事情他都想做得高人一籌; 對於一切接觸到的事物, 都能細心觀察、留意研究, 對重要的事情務必弄得一清二楚才肯罷休。他也能隨時隨地把握機會來學習、磨煉、研究, 他更是看重與自己前途有關的學習機會,在他看來, 積累知識要遠勝於積累金錢。

他隨時隨地都注意學習做事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技巧。有些極小的事物, 他也認為有學好的必要; 對於任何做事的方法, 他都要詳細考察, 探求其中獲得成功的訣竅。如果他把所有這許多事情都學會了, 他所獲得的內在財富要比那有限的薪水高出無數倍。而他的工作興趣也完全在於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與磨煉能力。

有些才識過人的青年習慣利用晚上的空餘時間, 來研究白天的所見所聞、白天所思考的工作方法和種種技巧。經過一番思考、分析、綜合, 他從中得到的好處, 要比白天工作所獲的薪水高出數倍。這些人都很明白, 由工作所積累的學識正是他將來成功的基礎, 是他一生最有價值的財富。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 每天都聽到有人抱怨薪水太低、運氣不好、懷才不遇, 但他們不知道, 自己其實正身處一所可以求得知識、積累經驗的大學校裏。而日後一切可能的成功, 都要看他們今日積累學識的態度和效率。

我的所有職員都是從最基層做起的, 然後才不斷晉升。有一句話叫: “對工作有利的, 就是對自己有利的。” 任何青年在開始工作時如果能記住這句話, 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凡能通過我們的考試, 並為公司所錄用的青年, 工作後隻要自己肯努力, 都可晉升到很不錯的位置。

□ 不是失敗, 而是發現了行不通的方法你在工作中可曾沮喪消沉或者遭遇嚴重挫敗, 或者為自己所犯的錯誤過分自責? 你可曾勞而無獲? 你這一生中可曾發生過個人悲劇? 你可曾因疾病或受傷而造成不幸? 你會否因為希望破滅而心情沉重? 你是不是曾冒險犯難, 結果徹底失敗?

以上這些情形, 都不應妨礙達成最後目標。失敗正如冒險和勝利一般, 是生命中必然具備的一部分。偉大的成功通常都是在無數次的痛苦和失敗之後才得到的。大劇作家蕭伯納曾經說道: “成功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

享受工作樂趣, 便是瞻望未來的成功, 遺忘過去的失敗。把錯誤和失敗當做是學習的方法, 然後就將它們逐出腦外。

討厭自己職業的人, 說法往往恰好相反。他們回想過去的失敗, 忘卻往日所有的成就, 以致摧毀自信心。他們不但記住失敗的情景, 還情緒化地將它深紮在心中。從未成功的人總是為每一次失敗自責不已。遭遇挫敗但仍喜愛自己工作的人卻能清楚地懂得過去犯了多少錯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不能從每一次失敗中汲取教訓, 以至在下一次能有較好的表現。

我們應將失敗生活中的不利因素當做修正方向或再度瞄準目標的工具。隻有這樣, 才能化失敗為動力一路生活下去。化失敗為動力的方法有:(

1) 誠懇而客觀地審視周圍情勢。不要歸咎別人, 而應反求自己。

(2) 分析失敗的過程和原因。重新擬訂計劃, 采取必要措施, 以求改正。

(3) 在重做嚐試之前, 想象自己圓滿地處理工作或妥善地應付客戶的情景。

(4) 把足以打擊自信心的失敗記憶一一埋藏起來, 它們現在已經變成你未來成功的“肥料” 了。

(5) 重新出發。

你可能必須再三試行這五個步驟, 然後才能如願達成目標。重要的是每嚐試一次, 你就能夠增加一次收獲, 並向目標更進一步。

坦然接受批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都怕出錯, 從小師長便教導我們犯錯是件不好的事, 會使我們失去親朋的疼愛。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行動不受情緒左右。

受到批評, 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憤怒, 而應把精力用來研製一項明確的計劃, 以平息批評, 重新起步。與有關的人共同研究你的計劃,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或彼此抱怨, 應該共同努力, 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