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蘆村(1 / 3)

第一章——蘆村升月

江川南部的雁斷山脈,這裏地勢曲折蔓延連綿不絕,終年山霧籠罩,古林幽深,人跡罕至,蘆村就坐落在著群山之間。

數百年前天下戰禍連連,流血漂櫓,億萬生靈塗炭湮滅,浩蕩山河欲碎無存,當時蘆村祖先為躲避戰火,舉寨向南遷徙,行路數萬裏,終於在這古山中停下腳步,開墾民生以養生息。

蘆村與世隔絕,不理會世上滄海桑田,繁榮興衰,時間也默默流轉了幾百年,當年的新興盎然也隨著歲月逝去年華,新居成為老舊原始的山中野地,許多人不願終老山中,於是走出了古村,外出興家立業,到如今村中也隻剩下老少二十幾戶。

雖然日漸蕭條,但蘆村祖上移居到此,卻從不忘立身之本,安息民生耕作辛勞之餘,也定下了古訓,流傳到今,不敢或忘。

蘆村有祖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故古往今至,安息利民,教學為先,維終始典於學。

所以盡管人口凋零,但文化傳承教授從未斷絕,村中人均能識文斷字,並非目不識丁的莊家人。

王成是村中長者,年逾花甲,但老態不顯,黑發夾白。他自從年少就博聞強記,三十年前曾外出周遊天下,閱曆見聞廣泛深遠,在村中無出其右者,極有威望,理所當然的成為村中唯一師範。

時在傍晚,夕陽西墜,王成揮動木槌,敲響了門口的那掛鏽跡斑駁的青銅鍾。

木槌是用鐵木製成,黑沉結實,敲擊在鍾壁上一陣嗡鳴長音響起,傳遞出去,敲過銅鍾三趟六聲,王成便在木椅坐下微眯雙目,吐息養神,等待自己學生前來上晚課,斜陽晚照映在他雖然蒼老卻依然清健的軀體上,拉長了影子,胡須被微風拂動,頗顯寂寥。

山裏人家耕作辛勞,晚飯時辰略早於集鎮,此刻已在飯點末時,一些房頂青瓦上透出殘餘的炊煙,漸漸升高,飄散在空中,鍾聲如漣漪散播開來,伴著晚霞餘暉灑落,斜照山林,星星點點明暗交輝,映襯的此間格外悠遠而靜謐。

晚課是很重要的,一年一次,旨在總結課業,所以題目由老師抽取三個學生,提出三個問題,眾人討論,

由此可以考校學生進度。

今年的晚課是最後一輪,因為村裏隻剩下最後六名學生,而且年歲漸長,按說都可以結束學業了,而當這六個少年離開蘆村,這座傳承了數百年的古村,也將如歲月積澱中存留的槁木,生氣稀薄,將要消沉於流淌的時間長河之中了。

……

太陽已經完全落下,天際被暈染呈橘紅的雲彩絲絲消散隱沒,光暗的邊際線在連綿起伏的雁斷山脈線交彙成一道曲折金邊,格外清晰,如鏗鏘畫筆,雋永鋒銳地刻畫這片蒼茫大地。

極目望去,遠處山峰棱角在殘照中熠熠生輝,氣勢宏闊滄桑,令人心生欽仰,斜走直下的澗穀河淵,流水細碎間白雪乍見,都掩沒在碧翠如墨的森林其中,參差古木蒼然林立,崢嶸傲指天穹,似訴一曲高歌,蕩雲氣奔湧,浩然於懷。

潺潺複涓涓,如溪亦如泉,歲月默默湧,未知何處始,又複何處終,大抵此般景致所發感慨應是這樣。

果然,這幅浩渺畫卷之間,傳來一陣詠唱,嫋嫋婷婷欲上雲霄。

“漫漫群峰八百裏,紅塵有路心已老,留下心悠蒼翠憶,歸途遙遙待所期。”

有人歎,為世間,為紅塵,歎人生,恍若一夢千古事,半歲流年半不負。

青山悠悠,回音往複之間漸漸低去,夕陽也燃去最後的灰燼,晚課開始。

古村口的一片場地,用來晾曬作物和村中活動;有一掛銅鍾,可以召集村中人,傳信示警,一座石磨碾盤,安靜佇立。

王成的房子就在旁邊,此刻學生都已經來到,山中霧氣漸起,涼意瑟瑟滲透,場中點燃柴堆,火光躍動傳遞暖意,眾人圍坐成圓,薪火夜話。

秋已深,夜色初來,天空似無限大的湛藍幕布,高遠深邃,繁星無數點綴其中,熠熠星河漫無邊際,垂落千萬道星光,壯麗得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