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抱怨生活,不如經營生活(1 / 1)

大多數人不明白苦樂的法則,不知苦樂的來源,所以無緣踏上安樂的正途。他們往往與安樂背道而馳,想求得安樂卻未曾種下樂因,想遠離痛苦卻處處製造苦因,這樣怎麼能離苦得樂呢?

蓮花因為汙泥而更顯莊嚴清淨;鮭魚因為逆遊而更顯勇猛奮進;探索者不怕危險困難,因此可以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參禪者不怕腿酸腳麻,也是向自我內在的陋習挑戰。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了抱怨,遇到煩惱抱怨,遇到委屈抱怨,遇到困難抱怨……殊不知,對生活抱怨得太多,對生活發泄得太多,生活都會如數還給你,這就是生活的規律。

佛教中有一句偈語:“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平靜湖麵,從來練不出精幹的水手,隻有那些經得起生活考驗的,才是最好的。

一個修佛的人想要成就正果,必須經曆千萬重考驗,才能真正到達幸福的彼岸;一個紅塵俗人,隻有承受住生活的檢驗,才能提升生命的質量。

星雲大師說,抱怨是喪誌之始、結仇之源、敗德之行、造業之因。每當你心有不滿時,不妨細細思索:如果夫妻間總是相互指責,那麼溫馨的家庭生活就是鏡花水月;如果朋友間總是相互埋怨,心靈相契的友誼就如陽光炙烤下的白雪;如果同事間無法平心靜氣地相處,團隊的和諧與集體的力量就都是空談。

人們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在平靜的港灣中生活的人,很難體會到與風浪搏鬥的樂趣,也很難享受到成功之後的喜悅。隻有在風浪起伏中不抱怨,把握好航船的舵盤,從驚濤駭浪中勇敢穿行而過,才能體會到搏擊的快樂。

無論是誰,無論麵對怎樣的事情,都要愉快地去選擇,這樣才能消除壓迫,解除煩惱。生活中的人們都有壓力,在悲觀者和樂觀者的眼裏,同樣的壓力卻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和結果。樂觀者眼裏永遠都是朝陽,悲觀者眼裏則全是陰暗。

哈佛教授亨利·霍夫曼說:“你是快樂還是痛苦,不完全取決於你得到什麼,更多地在於你用心去感受到了什麼。”

蘇珊娜是由非常積極樂觀又很善於解決問題的母親撫養長大的。所以,她身上也有母親的影子。

蘇珊娜剛4歲的時候,父親就因心髒病去世了。當時,母親隻有27歲,帶著兩個孩子,沒有錢。突如其來的厄運給她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這使她一度陷於絕望。但她還是重新振作起來,鼓足勇氣活下去。

在蘇珊娜的父親死後的好幾年裏,她們家非常窮,怎樣勉強填飽肚子都是母親擔心的事。然而她的母親沒有為家境的貧窮而煩惱,而是想辦法去掙錢,在家裏為一個當律師而雇不起全日秘書的鄰居做打字工作。蘇珊娜也找到一個貼補家用的門路,她8歲的時候,就教鄰居一些還沒上學的孩子識字。那些孩子的父母親很感激,便供給她食宿費用。

蘇珊娜最敬佩的,是母親那種樂觀的精神。她記得,如果遇到難題,母親就會說:“這隻是一件難題,好在我們沒有遇見兩個,是不是?”當買不起汽車時,母親就說:“咱們住得離公共汽車站這麼近,難道還不滿意嗎?”過節的時候沒錢給她買新衣服,母親就用家裏的舊衣服拚拚湊湊地做一件,然後誇讚自己的手藝好。她總是高高興興地處理著這些問題。

多年耳聞目睹母親這樣樂觀積極地處理問題,蘇珊娜也具有同樣積極的生活態度。凡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她都積極應對。母親微笑的臉和充滿鼓勵的話總是給她鼓勁,增加她的勇氣。她也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情緒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欣喜的成績。

牛頓說:“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愉快的思想又是由樂觀的個性產生的。”如果不是受了媽媽樂觀精神的影響,蘇珊娜或許就成為一個憂傷的小女孩了。所以,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多開導自己,多往好處想。人應該把視野放得開闊些,思想要達觀些。快樂往往是從反麵看的,無憂愁、不受欺淩、無病無痛便是快樂。

要想贏得人生,就不能總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那隻會使人沮喪、自卑、徒增煩惱。人生也可能因此失去本該擁有的光輝。

樂觀是無形的,但它是有力的。樂觀的人總向前看,他們相信自己的實力,即使在烏雲的籠罩之下,也不喪失信心和樂觀的精神,而這就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