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緣生緣滅”,在花開的時候,要珍惜紅花綠葉;在月明的時候,要珍惜明月星空。在有因緣的時候,做人也好,處事也好,居家也好,服務公職也好,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緣。
擁有時不覺得可貴,失去後才感到後悔,這是人類的通病。餓到眼冒金星,一個饅頭勝過山珍海味;口渴到唇舌幹裂,溝渠中的泥水堪比瓊脂玉露;累得每個骨節都在疼痛,片刻的休憩抵得上長久的酣眠。
人們大抵如此,隻有在絕境處才明白平常日子的彌足珍貴,隻有在失去時才曉得曾經擁有的幸福。人生雖不怕犯錯,卻怕錯過。山窮水盡時,即便再懷念平凡日子的美好,也難以令時光的瀑布倒流。
星雲大師說:“世間上,希有難得的珍寶不是黃金,不是鑽石,而是‘好因好緣’也!”所謂的好因好緣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人活在世上定會與周邊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有所羈絆牽連,一根根瞧不見但掙脫不掉的因緣線將我們網羅其中。珍惜每一分因緣才有好因緣,珍惜每一分福報才會有福報。
現實生活中,幸福通常都產生在和他人的不幸的對比中。這並不是說要大家用“比不上足,比下有餘”的想法麻痹自己,這與星雲大師所主張的“不比較、不計較”也並不矛盾,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惜福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佛教很多高僧都主張惜福,他們既珍惜與人的因緣,也珍惜與物的因緣。
李叔同大師惜福,所以,每次吃完飯都會用舌頭將碗舔一遍,將食物吃得幹幹淨淨,然後用開水衝入碗中,再喝下去。所以他穿的草鞋、衫褲一類五六年一換,用過多年的棉被麵也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他說,即使有十分福氣,也隻享受三分,願以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生靈。
曾經有人給印光老法師送了一些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不吃,而是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他:“法師,這麼好的補品你為何不吃?”他說:“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一顆真正懂得珍惜的心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幸福。值得珍惜的,豈止錢財地位名利,又何止父母妻兒子女朋友?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是一片小小的菜葉。
雪峰、岩頭、欽山三位禪師結伴而行,有一天經過一條河流,正商量到哪兒去化緣、講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綠新鮮的菜葉,緩緩從上遊漂來。
三個人議論開了。
欽山:“你們看!河中有菜葉漂流,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向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岩頭:“這麼好的一片菜葉,竟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吧!”
三人談得正熱鬧,一個人匆匆從上遊那邊跑來,問:“師父!你們看到水中的一片菜葉了嗎?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聽後,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到他家去講法吧!”
一片菜葉看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然而,它卻經曆了陽光雨露,感覺過清晨的涼爽,體驗過夜晚的靜謐,傾聽過蟲兒的鳴唱,展現過生命的綻放。這些,又豈是世俗價值可以衡量的?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即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需要珍惜。因為,它們具有的不是物質上的價值,而是心靈上的價值。
人世間,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因為惜福,所以懂得要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惜福,所以知道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裏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就是惜福。
如果生活是杯,福分是水,可是杯子裏隻有一半的水,我們是應該注意滿的半杯還是未滿的半杯呢?都不是。我們需要的是用自己的平安和喜樂續杯,直到杯子裏的幸福溢出來為止。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取決於自己的內心。同樣,生活可能反饋給我們的影響,也取決於我們的內心。
福由心生。我們的心靈就如同一塊磁石。積極樂觀的心靈,吸引過來的總是幸福和快樂;消極悲觀的心靈,吸引過來的總是傷感和悲痛。幸運的人,並不是命運的天平總是傾向於他,而是他在內心裏不停地呼喚幸運,所以他最終獲得了幸運;不幸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詛咒生活,本來並不悲慘的生活,卻被悲觀的心靈弄得亂七八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