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宇航員的訓練(二)(3 / 3)

載荷專家的訓練項目一般分為:與飛行任務有關的訓練,主要指與太空科學實驗有關的訓練內容;與飛行任務“無關”的訓練項目,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航天飛行本身的、需要被載荷專家了解的項目,即進人太空的人必須了解的航天環境和航天知識的訓練,也就是前幾節臓的“一般性訓練”。

對義荷專家飛行任務訓練的總要求是,睪把太空科學實驗的每個項目的操作方法、使用的設備儀器了解清楚,訓練有素,還要深人熟悉與其有關的學科實驗的特殊目的和技術水平,熟悉科學實驗中的人-機界麵、故障維修技術。要在地麵上訓練數據處理、收集、分析、手動操作指令和數據管理係統的界麵等情況。除集體聯合訓練外,主要是以單個訓練為主。每項技術訓練不少於15小時。這些訓練項目除在實驗室進行外,主要是在航天飛機各種模擬器裏進棚練。

載荷專家所進行的航天一般訓練中,除體質訓練、航天知識和有關的基礎理論學習外,-也要作一些航天特殊環境的“考驗在飛行模擬器中進行飛行體驗。隻是比專職宇航員的訓練時間要短,次數要少而已。下麵是美國航空航天局休斯敦約輸遜載人航天中心,載荷專家聯絡辦公室1985年10月所製定的有關訓練內容、時間與程序。

輸送載荷專家的部門或國家(對美國航空航天局來說是主顧)負責把準備乘美國航天飛機的載荷專家選拔出來,之後和美國航空航天局載荷專家服務處具體製定訓練計劃。

在發射前24個月:

載荷主顧與美屬航空航天商討載荷專家的實驗內容、項目及相應的訓練計劃。首先是主要部門或國家向美國航空航天局遞交全部有關載荷專家的文件、申請搭乘航天飛機的申請書並介紹情況。航空航天局接受申請後,邀請主顧訪問航空航天局總部及約翰遜載人航天中心,介紹有關載荷專家的全部政策和指導方針,向主顧提交餘部有關文件。初步製訂訓練及工作計劃之後,主頋部門或國家則根據自己的想法訓練載荷專家,特別是歐洲航天局空間實驗室的載荷專家要針對飛行任務進行。

在發射前13個月:

載荷向美國航空航天局總部載荷專家服務處提出將要參加飛行的具體載荷專家的名單,最多不能超過3個人。並提供載荷專家的初步醫學檢查資料和航天飛機上做實驗的內容,說明其計劃進程和載荷專家的訓練情況。

發射前12個月:被指定的載荷專家到約翰遜載人航天中心報到,接受醫學複查和航天環境適應性測試,並做出可行性的評價。此時載荷主顧與約翰遜中心的負責人則進一步商討載荷專家的具體訓練計劃及實施辦法,並開始訓練。訓練內容主要是與飛行任務有關的科學實驗項目,地點仍在主顧部門和所在國。

發射前7個月:載荷主顧與約翰遜載人航天中心最後商討確定後6個月的訓練計劃,載荷專家與當次飛行的職業宇航員,指令長(機長)會晤,並商討飛行期間的合作及職責。

發射前6個屆:載荷專家開始利用約翰遜中心提供的材料和訓練設備,自學有關飛行任務知識和部分項目,必要時可在約翰遜中心集中訓練1周。

發射前5個月:最後確定的、在航天飛機上作科學實驗的操作程序和時間限要求一並編人本次飛行的操作程序之中。

發射前3個月:載荷專家與當次飛行的職業宇航員集中一起,共同進行飛行特定訓練。要在航天飛機的全程序飛行模擬器和特種設備上進行特定飛行任務訓練和實驗實施訓練等等。在此訓練時間,宇航員基本已與外界隔絕,除特殊批準外,任何人不準與外界接觸。

發射前1個月:除進一步訓練外,可安排一次記者招待會和新聞采訪活動。在發纖1周,將載荷專家集中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進一步隔離,作最後的飛行前檢查和健康穩定性試驗。等待發射。

意外狀態下宇航員的動作訓練

所謂意外狀態,也稱應急狀況,是臨時發生的事先沒有預料到,或不能預料到的狀況。航天設備,包括運載火箭、空間站和航天飛機等,雖然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精心製造的高科技產品,但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危急情況。如果宇航員不能果斷正確的處理各種意外情況,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在對宇航員的訓練中,除進行前述的各種訓練外,有必要對宇航員進行意外狀況下的動作訓練,使他們有能力應付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

1.訓練的任務:意外(應急)狀態下宇航員動作的訓練,是訓練宇航員完成航天大綱的統一教練過程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訓練的任務是:培養宇航員發現、判斷和擺脫意外(應急)狀態的高度職業素質;

使乘員組在應急狀態不利因素影響的條件下獲得髙效率的活動技能;確保宇航員對應急狀態不利因素影響的生理、心理適應能力;掌握急救知識、才能和技術。

訓練的特點是訓練教練選定的有限意外狀態下的動作,但要以此為基礎完成訓練課目,而且訓練的最終目的是使學員具備全部職業素質,以便確保航天器乘員組在任何可能意外狀態下能可靠而有效地活動。善於處理任何意外狀態是航天飛行“應會”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含義是在任何意想不到會發生的狀態下善於堅定而富有創造性地運用已掌握的全部知識和技能來解決飛行大綱的問題。

3.訓練階段:要達到意外(應急)狀態下宇航員動作訓練的最終目標,必須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係列訓練階段(每個階段以一定的中間目標為特征),直到完成全部航天訓練大綱。的基本目標和完成其規定任務,必須采用一整套宇航員訓練設施或設備及各種(模擬設備),同時應遵循下述原則:

(1)綜合利用現有的宇航員訓練設施,以便能全部複現。

(2)根據每種現有宇航員訓練設施的效能將意外(應急)狀態下乘員組動作模擬過程及模擬中影響乘員組的全部因素分解成單個要素,以便下一步能使用必要訓練設施充分模擬這些要素。

(3)保證意外(應急)狀態及其影響一切人體分析器的全部因素的信息模型和動態模型最大限度地符合真實。

(4)增加可在宇航員訓練設施上模擬的意外(應急)狀態數量,以便盡可能多地模擬不同性質的意外狀態。

(5)保證在宇航員訓練設施上輸人或改變意外(應急)狀態發展進程的模擬過程的可達性(可控性)。

意外(應急)狀態下宇航員動作訓練,須利用能模擬這些狀態及其伴生不利因素的多種不同方法。

所有訓練階段的學習對象都是意外(應急)狀態,都具有各種不確定性都需要通過理論學習。普通航天“遊客”的訓練

經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精心挑選和安排,已有幾名非職業性宇航員,也不是載荷專家參加了航天訓練,並已經進入太空。所謂“遊客”也有條件,首先是按規定符合美國航空航天局所製定的身體三級標準。再就是出於政治與宣傳的目的。有中學女教師參加了航天訓練,其中1名已乘航天飛機升空,因事故同其它乘員一起死亡。女教師被批準進人太空,主要是出於宣傳方麵的考慮,當然也是真正航天遊客進人太空的開始。

美國對航天遊客的訓練,時間安排在發射前半年內進行,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首先要他們閱讀航天飛機工作手冊,這個長達21卷的手冊包羅萬象,其中記載著航天飛機各方麵的情況、係統知識以及管理製度,航天遊客從中可以了解到航天飛機的一般性能特點,了解機艙內各種燈光和形式多樣的開關機構,熟悉乘員所用的各種各樣生活設備的使用知識,學習在失重狀態下如何吃飯、睡覺、運動和如何使用儀器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