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運動病”產生的症狀
1.心血管係統的變化
毛細血管動脈部分的張力上升;視網膜血管的直徑下降;外周循環,特別是頭部皮膚的血液循環下降;肌肉血流上升。
2.呼吸係統
呼吸速率改變;歎氣或打嗬欠。
3.胃腸道係統
唾液過多;排氣或打嗝;上腹部不適;嘔吐後症狀突然減輕。
4.體液、血液變化
血紅蛋白濃度上升;動脈血上升和二氧化碳分壓下降,推測是由於過度通哪致;嗜伊紅細胞濃度下降;17-羥皮質類醇下降;廳蛋白上升。
5.尿液
17-羥皮質類固醇上升;兒茶釀胺上升。
6.溫度
體溫下降;四肢冰涼。
7.視覺係統
眼視力不平衡:瞳孔變小;嘔吐時瞳孔擴大。
8.行為
冷淡,不活潑,思睡,疲勞軟弱,壓抑或憂慮;精神混亂,空間失定向,頭暈,眼花厭食,對討厭的情景或氣味異常敏感,或對以前能耐受的刺激如熱、冷或衣服不適等感覺非常不舒服;頭疼,特別是前額痛;肌肉協調和精神活動能力下降;時間估計下降;動機下降。
在訓練中預防航天運動病
由於航天運動病是在飛行任務的初期和關鍵性階段出現,它對飛行任務的順利進行影響很大,人們對此特別關注。3采用過各種攤來預防和控製,但是,至今頗不大。
采用訓練程序控製航天運動病是以一般生理原則為基礎的,即增加應激作用強度可以導致適應能力的提髙。當然,這個問題是在飛行任務前而不是在正常環境下進行預防航天運動病的訓練。因此,要考慮到在地麵18情況下進行的訓練效果轉移到空間環境可能是有限的或者甚至不起作用的。適應性訓練由飛機在飛拋物線軌道時所產生的短期失重,組成。這種短期得到的訓練效果大於實際訓練的效果。
也可采用髙性能飛機的特技飛行來產生人們熟知的引起敏感個體運動病的刺激,宇航員往往在飛行任務前已參與這類飛行。根據非正式報道,人們設想這類飛行可以獲得某些防護作用,但是,經過特技飛行的宇航員,在航天時同樣出現了航天動病,顯然這種訓練沒有起到應有的防護作用。
適應性訓練的第三種程序是把受試者放在旋轉環境中,如轉椅或慢轉室裏,與實驗同時的研究證明通過將受試者暴露逐漸增加應激強度下,可以降低他們對特殊環境的運動病敏感性。在一個研究中,發現在一種運動環境下超適應是可以提供在其他運動環境下的防護作用。使用慢旋轉室時,受試者進行標準的頭部和身體向左或向右運動,直至達到運動病終點或進行1200次差別部運動時為止。然後,受試者在三個不熟悉的象限進行頭部運動,在這些情況下測量到明顯的適應效果。現在必須評定這種訓練效果的轉移是否在失重環境下也可以得到效益。
對地麵環境的再適應
對返回地兩的宇航員所收集的生物醫學數據表明,在每—次航天之後需要有一個對18再適應的生理代償期,對於再適應所需要的時間及其過程的特有特征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某些差異可歸因於飛行任務的複雜程度和持續時間,樣本大小,或使用的對抗措施的不等。此外,不同的生理係統似乎以不同的速度達到再適應。盡管如此,還是可以得到有關再適應過程的推測性結論,特別是對那些受飛行持續時間影響最少的係統。
返回到地麵環境後某些生理學係統的變化會重複出現,有時發生明顯的症狀。例如,宇航員已一致地闡明飛行後立位耐力降低,這顯然是與體液移位引起的重新調整和與心肺神經感受器的反射性反應有關。飛行後前庭神經係統的再適應過程常常由於姿態平衡困難而得到預示。一係列從輕微到明顯疾病的症狀,曾經在某些人身上觀察到。但是,大多數所測量的參數,在飛行後1~3個月內已經恢複到飛行前的基線水平。較長時間航天的再適應常常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對某些參數來說(例如紅細胞容量)觀察到相反的情況。再就是,關於骨礦物質和輻射損傷組織的恢複仍然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另一個未知問題是失重對脂肪或體重的影響,即使采用諸如劇烈的運動等對抗措施,也可能出現抗重力肌的病灶性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