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年輕的農夫,劃著小船,給另一個村子的居民運送自家的農產品。那天的天氣酷熱難耐,農夫汗流浹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劃著小船,希望趕緊完成運送任務,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突然,農夫發現,前麵有另外一隻小船,沿河而下,迎麵向自己快速駛來。
眼看著兩隻船就要撞上了,但那隻船並沒有絲毫避讓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農夫的小船。
“讓開,快點讓開!”農夫大聲地向對麵的船吼叫道,“再不讓開你就要撞上我了!”但農夫的吼叫完全沒用。盡管農夫手忙腳亂地企圖讓開水道,但為時已晚,那隻船還是重重地撞了上來。
農夫被激怒了,厲聲斥責道:“你會不會駕船,這麼寬的河麵,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
然而,當農夫怒目審視對方的小船時,他吃驚地發現,小船上空無一人。而聽他大呼小叫、厲言斥罵的隻是一隻掙脫了繩索、順河漂流的空船。
弘一法師指出,生活中,在多數情況下,當我們責難、怒吼的時候,我們的聽眾或許隻是一艘“空船”,任何一個惹怒你的人,決不會因為你的斥責而改變他的“航向”。因此,抱怨、斥責是沒有用的;抱怨、斥責什麼都改變不了!要解決問題,停止抱怨、斥責才是聰明的做法!
世界上的人很多,願付出愛的人卻太少。很多人都覺得活得累,於是抱怨、斥責變成了最方便的發泄方式。但抱怨、斥責除了眼前的“短利”外,很多時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惡化。而一個人抱怨、斥責“上了癮”,不但會人見人厭,自己也會整天不高興。
有一對夫妻結婚後天天鬧矛盾,最後去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家聽罷雙方滔若江河的抱怨後,說了一句話:“你們當初結婚的目的,就是為了這無休無止的爭吵、抱怨嗎?”那對夫妻聽了頓時無語。據說後來重新恩愛似蜜。
抱怨是人性中的一種自我防衛機製,要完全斷絕的確很難。如果你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做到停止抱怨,那麼至少應該在抱怨的時候提醒自己,這個抱怨隻是暫時的“出氣”宣泄,可暫時做心靈的“麻醉劑”,但絕不是心靈的“解救方”。
弘一法師認為,一個真正超越紅塵瑣碎的開悟者,第一要達到的境界就是停止抱怨,即麵對一切誤解、攻擊、詆毀、讚譽、過獎,都能做到以開放的心態坦然承受。古人道:“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還有句話叫“不畏紅塵遮望眼,月輪穿沼水無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對任何事都不抱怨看起來幾乎不可能,至少我們普通人很難做到,若你能做到完全不抱怨,以平常心看待生活,那麼,你的人生境界就會變得開闊起來。
多反省自己,對不平、不服、不甘心的事以笑代怨,這樣,人與人之間不就變得祥和多了嗎?
把胸懷放寬,保持平和的心態
弘一法師是一個胸懷極其寬廣的人,他非常懂得平和待人的重要性。因此他無論何時何境,都能心如止水般地做到波瀾不驚,這不能不讓人欽佩。
1937年8月13日,也就是弘一法師到青島湛山寺後不久,日軍向上海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這也是繼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的又一次升級。
戰事迫在眉睫,許多友人都勸弘一法師早日離開青島,可大師鎮定自若,他給友人回信:“……朽人前已決定中秋節乃他往,今若因難離去,將受極大譏嫌。故雖青島有大戰爭,亦不願退避也。”8月26日,他又給友人寫信:“……朽人此次居湛山,前已約定至中秋節止。(中秋以前不能食言他往,人將譏為畏葸。)”他一如既往在青島弘法,一直到了10月份,才決定離去到上海。
此時,上海已在大戰之中,隻有租界尚能暫時避難。弘一法師因前已給在上海的夏丏尊寫了信,表示要在上海停留。夏丏尊接到信後,心想:上海正是炮火連天,炸彈如雨,相比之下,青島還算平靜,於是就寫信勸弘一法師暫住青島。然而,弘一法師是說到做到的。當初別人勸他早日離開青島,他信守諾言要等到中秋節後;如今又有人勸他暫住青島,他決定還是依計劃離開。於是他到了上海。上海開明書店接到了弘一法師從旅社打來的電話。當時夏丏尊沒有在書店裏,電話是經理章錫琛先生接的。章錫琛接到電話後,立即去看望弘一法師。
夏丏尊趕到時已是夜間,由於弘一法師已向章錫琛問過有關他的情況,所以見麵時弘一法師並沒有問什麼。幾年不見了,彼此都已覺得老了。弘一法師見夏丏尊的臉上有愁苦的神情,就笑著勸慰他說:“世間一切,本來都是假的,不可認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寫過一幅金剛經的四偈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現在正可覺悟這真理了。”
弘一法師在上海計劃停留三天,然後到廈門去。第三天,夏丏尊又來看望他。
弘一法師住的旅館靠近外灘,日本人的飛機就在附近狂轟濫炸。一般人住在裏麵,似乎每隔幾分鍾就要受驚一次。可弘一法師鎮定自若,隻是微動著嘴唇端坐念佛。此等情景,夏丏尊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弘一法師曾寫過一副對聯:“消竭煩惱海,增長福智芽。”他還曾寫道:“人當變故之來,隻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誌守正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也就是說,人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應盡力保持平和的心態。
弘一法師經常告誡弟子:做人要心態平和。他說:人之所以會有抱怨、憤懣、嫉妒、不滿等等不好的情緒,全是因為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不夠開闊。如果我們能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安心立命,就不會有什麼不平和不滿了。
心態平和的人看任何事物都會以平常心看待,古有莊子,其看待生死這樣的大事也很平靜。
莊子的妻子病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看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
莊子說:“不是這意思。她死了,我怎會不感悲傷呢?後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
惠子仍憤憤不平,質問道:“生死之理又如何?”
莊子說:“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說:“理雖如此,情何以堪?”
莊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為生命的東西,不過是塵垢。死生猶如晝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樂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況且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
莊子一生沒有入仕,他始終給人逍遙快樂的印象,這是因為他擁有一顆平常心,看待自然、人、物都以平和心對待。他在《庚桑楚篇》中曾提出這樣的理念:毀除意誌的幹擾,解脫心靈的束縛,遺棄道德的牽累,打通大道的阻礙。高貴、富有、尊顯、威嚴、聲名、利祿六種情況,全是擾亂意誌的因素。容貌、舉止、美色、辭理、氣調、情意六種情況,全是束縛心靈的因素。憎惡、欲念、欣喜、憤怒、悲哀、歡樂六種情況,全是牽累道德的因素。離去、靠攏、獲取、施與、智慮、技能六種情況,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這四個方麵和六種情況不至於震蕩於胸中,內心就會平正,內心平正就會寧靜,寧靜就會明澈,明澈就會虛空,虛空就能恬適順應,無所作為而又無所不為。大道,是自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華;稟性,是生命的本根。合乎本性的行動,稱之為率真的作為;受偽情驅使而行動,稱之為失卻本性。知識,出自與外物的應接;智慧,出自內心的謀劃;具有智慧的人也會有不了解的知識,就像斜著眼睛看,所見必定有限。有所舉動卻出於不得已叫作德,有所舉動卻不是為了自我叫作治,追求名聲必定適得其反,而講求實際就會事事順應。
雖然莊子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但不可否認,有什麼樣的心態,便會有什麼樣的生活,這是被證明了的真理。因此,把胸懷放寬,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就會更美好。
保持感恩心,去除計較心
每個人都有其難處與脆弱之點,所以,每個人要能正確認識自己,尤其要具備一顆寧靜致遠之心,這是麵對問題最基本的化解之策。人有了寧靜致遠的心靈,才能明確地判斷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何者該棄,何者該守;因為有寧靜致遠的心境,人就能夠堅守自己的立場與陣營,不會被外界的誹言詆語所打倒,更不會為了爭取他人的諒解與認同而奴顏婢膝,謊言討好,以至於完全失去自己原有的立場與操守,為有識者所不齒。寧靜致遠之心是在生活的過程中所培育出來的智慧,也是麵對問題之時,處理問題最好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