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世人推崇的弘一法師(1880~1942年),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也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高僧、藝術家、音樂家、書畫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新家。弘一法師在出家前就蜚聲海內外,是集繪畫、書法、音樂、金石、篆刻以至詩、戲劇等多種才華於一身的全才藝術家和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國文化藝術史和藝術教育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
弘一法師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侯,後改名叔同,別號息霜,法名演音,亦稱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早年在上海就讀於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1868~1940年)。後留學日本,學習美術,旁及音樂、戲劇。1907年在東京參與組織春柳社,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的女主角,成為中國話劇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910年回國後,任編輯及音樂、美術教員。
1918年弘一法師入空門,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他對弘揚南山律宗尤其不遺餘力,被佛教界人士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抗戰開始後,他提出“念佛不忘救國”的主張,在佛教界深入人心。1942年秋,逝世於泉州溫陵養老院。
弘一法師出家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佛學的研究上,主要佛學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律學要略》、《地藏法門》、《弘一法師晚晴集》等。
弘一法師的偉大成就,不僅僅在於他對文化藝術、佛學及其他學術領域的開拓與貢獻,他還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品性,為世人樹立了為人處世的楷模與典範,為後人留下了受益無窮的精神財富。對於他這樣一位文化名人、高僧,人們敬佩他、景仰他,各有各的視角、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敬重大師的高尚人格卻是共識。換言之,弘一法師憑其為人的高尚品德、處世的嚴於律己,以及行事的特立獨行,至今仍然活在人們心中;他的各種遺著,至今仍然為人們所珍視;他所走過的地方,至今仍然為人們所瞻仰;他的人格魅力,至今為人們所樂道。
弘一法師主張以虛養心,以德養身,嚴律自己。他專注地精勤用功,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行、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想”。他注重內心的開發和自身潛力的挖掘,強調回歸本色,正確審視自我。在做人方麵他豁達忍讓,不計較得失,常反省自我,不抱怨別人,心地清淨平和,不煩惱,不生氣,通過反思,修正自己所走的“道路”,化解抱怨和不滿。弘一法師是處身立世的典範和榜樣。
讓我們來學習和借鑒一下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吧,如果能從本書中得到一些啟迪,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愉快,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