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之前的史前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最高,此時尚屬母係社會,男子隻能聽命於女子。自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以後,女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形成男子統治社會和家庭的父係社會、男子社會,女子受男子的欺壓,並逐漸在封建社會形成一套“三從四德”的製度。直到20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口號也同時興起;尤其自20世紀40年代末建國以來,婦女的地位有了頗大的提高;雖然“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完全實現,尚任重而道遠,但畢竟有了質的變化,尤其是城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可以說已基本實現了這兩個口號。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女性在整體上實已淪為奴隸,但卻有一小群特殊的女性人物,例外地取得了很高或最高的地位,她們即封建皇朝的皇後或太後。她們多居於皇帝一人之下,處於全國男性之上,地位很高。少數皇後,如呂後、武則天、孝莊太後和慈禧太後都取得了最高地位。武則天稱帝,已是女皇;呂後、慈禧雖未稱帝,實際上已行使皇帝職權,號令天下,猶如女皇;孝莊則言行收斂,但她兩次處於實際上的臨朝地位,且其嫡孫作為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牢記祖母對大清定鼎中原和安定天下的卓越貢獻尤其是對自己的多年教誨,對她言必稱臣,極為恭敬,她也實居當時中國的最高地位。本書論述的即是這一小群特殊的女性中處於最高地位的43位著名的皇後和太後。
1.後、皇後與太後、太皇太後
皇後,簡稱後。皇後、後,在上古也即夏、商時代,即是天子、君的稱呼,也即是男性君王的稱呼。商、周時代,君又稱王,至戰國時,諸侯也稱王,其正妻稱為“後”。自秦王贏政於秦王二十六年(前221)統一六國時稱始皇帝起,中國建立了皇帝製度,於是秦漢以後天子也即皇帝的正妻便以皇後為稱謂,但秦始皇沒有立過皇後,劉邦自漢王即皇帝位,尊王後呂氏為皇後,《漢書‘外戚傳》:“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此處同“嫡”,宗法社會稱正妻為嫡)稱皇後。”後為曆代所延稱,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取消皇帝製度為止。
有學者統計,自公元前221年始稱皇帝的秦始皇,到公元1912年遜位的末代皇帝清朝宣統,在這2,133年中有帝王名號(包括在地方上稱帝)的達二百八十餘人。那麼共有皇後三百多人,因為除這二百八十餘個皇帝的結發正妻外,尚有一些皇帝的結發正妻天亡或被黜廢後這些皇帝另封的皇後。也有少數皇帝,如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在原配皇後逝世後,不再另立他人為皇後。也有少數皇帝胡來,趙翼《廿二史劄記》說:“至荒亂之朝,則漫無法紀,有同時立數後者。如三國時吳末帝“孫皓之夫人滕氏無寵”,於是“諸姬佩皇後璽綬者甚多。西晉十六國時,漢國昭武帝劉聰並立四個皇後,“四後之外佩皇後璽綬者又七人”。(《廿二史劄記》卷十五《一帝數後》)北周宣帝並設五個皇後,元代更荒唐,“太祖(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朝稱皇後者共二十三人”。(同上卷二十九《元宮中稱皇後者不一》)這種亂封皇後的做法,行同兒戲,以皇家製度和後世史家的眼光看,是不好算數的。
太後是皇帝的母親,“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皇帝正妻)稱皇後。”每個人隻有一個嫡母,所以二百八十幾個皇帝應有同數的太後,但有的太後是死後追封的,因為她死得早,兒子在她死時尚未當上皇帝,所以真正當上太後的,應不足皇帝之數。有的太後,皇帝並非她的嫡子’其中有自己無子,取別人之子繼承皇位的;有的是皇後無;
子,嬪妃有子,她與這個嬪妃同稱太後。如慈禧僅是懿貴妃,其子載淳即皇帝位,尊皇後鈕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尊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後又分別加上徽號,稱慈安太後、慈禧太後,俗稱東太後、西太後,便有了兩個太後,又因地位已差不多,各居一宮,故稱兩宮太後。有的嬪妃雖有兒子即皇位,她卻當不成太後,如宋仁宗的母親李氏,本是宋真宗的皇後劉氏的侍女,她為宋真宗生下兒子後被封為宸妃,小孩卻被劉後抱走,更不讓此兒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劉後死後,仁宗才知親母不是劉後,而是宸妃,此時宸妃也早已亡故,仁宗就追尊她為莊懿皇太後。這些都是特例。
比太後輩分更高的是太皇太後,她們的孫子或孫輩當皇帝,即獲此稱號。如孝莊的孫子即位為康熙皇帝,她即被尊為太皇太後。太皇太後也簡稱為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