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源
廣闊的森林是一座發現的源泉,在這裏,我覓到一個又一個新發現,層出不窮。我很快意,在漫長而又艱辛的探索之旅中,我又開辟了一條新路。
怨恨之心
心無旁騖,潛下心,深呼吸,放鬆身體,待心情平靜後,你便會覺得心曠神怡。不過,當你逐漸從小我的內心世界掙脫出來,將自己的生命和森林裏的樹木融為一體時,你竟會情不自禁地對這裏的主人——樹木產生怨恨,甚至心癢難耐,恨不得去擾亂這裏的一切秩序。
可是,當理性慢慢地回歸,憤怒漸漸消退之後,你會猛然發現,這裏的一切都是自然天成的,並不依靠任何人。這裏依靠的隻是風力、水力、土地,還有陽光,這會讓你的心情更加的糟糕,更想去幹預和大自然有關的事情,想要把森林的生活引領到人類的生活模式中。
不!不要那樣想!在森林中,無論你朝哪個方向看,萬物都不是按照人類的規則存在的。可是,它們又明顯遵循著一種規律——一種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存在的規則。
很明顯,在這個世界裏,除了人類的規則以外,其他的規則也是同時存在的。真想拿這兩類規則做一下比較,看一看它們之間的殊同。
也許,我們人類的規則和“它們”之間的規則,主要的區別在於:它們是適者生存,而我們是利益為先——當然,我們還有一顆仁慈的心……
農田的產生
夜晚,靜靜地看著自己從母親的體內逐漸生長,母親如土地,我就是那株樹木。什麼是個體、什麼是個性?這樣的爭論依然在繼續:
1)樹木應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而存在。
2)先了解人的本質,然後在樹和人之間找到一個相持點,森林和人類就像處於戰爭相持階段的雙方,互有攻退。農田就是這場戰爭的產物。
也許,我們研究的焦點應以森林為背景,並從中找到一些人類自身所特有的東西,比如:作為人類個體和單體生物之間的比較,森林到底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要成為公園呢?
樹木的哭泣
在研究森林的過程中,我漸漸地發現了新疑問:當森林過渡成公園時,我們真正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公園落成時,我們為已經消失的森林感到悲傷。可是,秋天一到,所有的樹木好像都在向我們哭訴著什麼。樹木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它們的眼淚,更有為隨原生林的消失而逝去的幸福的傷悲。
可是我們知道,就算樹木真的會流淚,那也是我們傳授的,為那些美好的、永遠消失的事物哭泣,隻有從我們人類這兒才能學到。在春天,它們學會了,為期待那份美麗而歡呼雀躍。隻是,樹木了解的隻是事物的本身,隻有人的心靈,才會去了解未知的事物。
森林深處
如果你隻是想在森林邊緣稍作停留便返回,那沒什麼可留戀的。可是,隻要你稍稍往森林深處走一點點,你就會不知不覺地繼續走向更深處。
直覺告訴我,應該馬上離開這兒,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可是在前麵不遠處,一株雲杉的樹枝正伸向清幽的小路,指向森林的深處。在那裏,透過樹木間的空隙,隱約可以看見一片金色的空地,一棵白樺樹正自在地享受著溫暖的陽光。
我不由自主地向那個金色的世界靠近,這個迷人的景致太吸引我了!
森林一直在召喚著你向它走近,不經意間你會覺得,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一直在吸引你向前。有時,會有一個小小的枝頭,獨自在你的麵前搖擺。很明顯,搖晃的樹枝證明,剛剛一定有人從你的前麵走過。
人類之所以深深地被這個古老的森林吸引,是因為森林是自然形成的,對於它的成長,我們未盡絲毫力量。但是每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勞動價值,做了多少,又欠了多少!
林地邊緣
森林的樹木在明媚的陽光下翩翩起舞,而森林正利用邊緣的樹木向外擴張著自己的領地。
森林也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