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告訴我們,無論人類在思想行為上怎樣盡了力,一切知識的最終目的為人類的幸福。
——林語堂《人生的歸宿》
人生而有私,這是本xing,如同張口要東西吃,躺下要床褥睡一樣。然而,要想超越自然的境界,走向更高尚的人格殿堂,則非要衝破本xing的束縛不可。因此,你需要時時刻刻去告誡自己的靈魂: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
林語堂說,“人生的標準在吾們是一種種族的思想,無言辭可表,毋庸予以定義,亦毋庸申述理由。它教導吾們幾種簡單的智慧,如尊敬長老,愛樂家庭生活,容忍xing的束縛與憂愁生活。它使我們著重幾種普遍道德像忍耐、勤儉、謙恭、和平。它阻止狂想的過激學理的發展而使人類不致為思想所奴役。它給我們價值的意識而教導我們接受人生的物質的與精神的優點。它告訴我們,無論人類在思想上行為上怎樣盡了力,一切知識的最終目的為人類的幸福。而吾們總想法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快樂,無論命運的變遷若何。”
這是一種智慧,悠久而純淨,不是嗎?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用很幹脆利落的話跟我們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太自私,隻有無私的人,在成就了別人的同時,也會成就自己。人活著,是一個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過程。
這種無私的美和崇高不是孤立的個體所能創造出來的,是生命相互依賴和碰撞的火花。無論什麼生物一旦失群了,便不知所措,大都伸長了脖子茫然四顧,發出淒涼的叫唳,尋找自己的夥伴和群落,那是最動人心魂的。
植物也是如此,楊柳林、白樺林、鬆樹林都有自己的群落。老家在長白山和興安嶺被稱為樹木之王的珍貴樹種——紅鬆,樹幹筆直如棟梁,樹冠亭亭如傘蓋,正直、正氣如人中君子,大都是一個或幾個或十幾個山頭連成一片,蔚然成林。
因此,動物和植物亦不如荀子言“人能群,彼不能群”,隻是兩種“群”。本xing不同而已。樹木的群,是種群對氣候、土壤等條件的選擇;動物的群,也同樣是追逐原始的生存條件。是本xing的追求,一種本能。本能,來源於感覺,於動物則是正常,不是思維後的選擇;植物沒有感覺,隻是適應。總之,沒有辨析和選擇,無需思想的引導。人則不可以,所謂跟著感覺走,不過是一種遊戲而已。
人不同於其他生命物質的,是他的社會xing。哲人說,社會是人與人關係的總和。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進入信息時代,空間距離縮小了,有人說,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妙就妙在這個“村”,同在一個村裏,互相間便近得多了,聯係和來往也便頻繁方便,讓人越發感到“人能群”了。
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存在。有原始的自然的親緣關係,還有由政治、經濟、宗教、同鄉、同學、同誌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關係。有些在生活中明顯地凸現出來,讓人感知;有些並沒有特別地表現出來,如果說存在,也是一種隱形的存在。總之,人際關係總是客觀地存在著。
愛因斯坦說:“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係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後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量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
因此,他的無私和博大使其成為一代偉大。
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隻要為他人的幸福願意無私地奉獻綿薄之力,就會超脫死亡的殘酷剝奪,搶回人生盡頭隨風而逝的人們的思念,而以一種甩掉物欲肉體的純精神的形態,永生於天地之間。這是上帝在天堂裏接見你的唯一通行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