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最健全最優美之處,乃是“純樸”二字,教人認得簡樸生活之美。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神話中的仙子是從來不食人間煙火的。倘若一旦犯了戒,就會馬上覺得身體像灌了鉛塊,再也飛不到天上去了。仙子之所以能成仙,雖然說首先得有仙根慧體,但在他修煉的過程中最基本的是什麼?無過於四個字:清心寡欲。因為寡欲,所以省卻多少俗世紛擾,才能神清氣爽,珍愛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因為清心,所以見風是風,見雨是雨,而不會弄出將風聽成是鬼吟哦,將雨當成是離人淚之類種種。然後就會生活得很痛快,少煩惱,自然就長壽,自然就得道成仙了。
天地之間的事物都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態,曲的不需用鉤,直的不需用筆墨描直,圓的不需用圓規,方的不需用角尺,黏合在一起的不需用膠漆,捆縛在一起的不必用繩索,它們自自然然生成這個樣子。天地從來不加幹預而讓萬物任其自然。
要實現自然的美就必須無為,一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就破壞了自然。
應該不經磨礪而誌向高尚,不講仁義而有修養,不求功名而能治國,不處江海而心境清閑,不事養生而能高壽,自然無所不忘,可又無所不有,這樣,無為至極而又眾美薈萃。
美是在一種毫無目的毫無意識中實現的。天地之中的月白風清、春華秋實,或曲或直、或方或圓,並沒有誰去為它苦心追求和精心修飾而成為這個樣子,一切都是在無心無為中自然達到的。
一個內心自由、舒展之人必然是生活儉樸之人。他去掉了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奢華排場、時髦感覺,而熱愛平實單純的格調和方式。
生活的簡樸必然是精神、思想簡樸的外化,它使一個人完全褪盡浮華,盡露本色。
思想的簡樸是指思維衝破了迷霧、排除了紛擾而達到明朗清純時的狀態。
林語堂有一段話說得極為中肯:“說起來有點矛盾,簡樸就是思想深刻的標誌和象征。在我看來,在研究學問和寫作上,簡樸是最難實現的東西。欲求思想明澈已經是一樁困難的事情,然而簡樸更需從明澈中產生出來。當一個作家在役使一個觀念時,我們可以說那觀念也在役使他。這裏有一樁普遍的事實可以證明:一個剛從大學裏以優異成績出來的大學助教,他的講辭是深奧繁雜、極其難於理解的,隻有資格較老的教授們才能把他的思想用最簡明易解的字句表達出來。”
林語堂強調:“生活及思想的簡樸xing是文明與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當一種文明失掉了它的簡樸xing,人們深染習俗、熟悉世故而不再回到天真純樸的境地時,文化就會到處充滿困擾,日益退化下去。”他的一生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汙濁社會中非常明智地保護了自己自然的天xing。
平淡像醇酒一樣,表麵上看起來樸素平淡,不修飾,不華麗,不以鮮豔濃麗吸引人,但含蘊卻深厚豐富,相處久了,越看越有味。
當然,平淡不能淡而無味,否則,平淡就會滑向平庸。外表的平淡必須與內在的深厚結合在一起,這就能使一個人於樸素中見光華,在平淡處顯清秀。
這些大致就是簡樸的真實境界,隻要有與自然相契的精神,你就可以變成塵世的精靈。
做個好人就自在文字不好無妨,人不可不做好。
——林語堂《論做好一個人》
在古人的夢想裏,是大丈夫就要有如下的抱負,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把修煉自身品行放在首位。否則即使你有不世之才,也會令世人所不齒。那種鄙視的力量有時能把你從高官厚祿上扯下來,有時能阻止你成就事業,甚至還送你上斷頭台——這可丟掉本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