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遊到對岸(1)(1 / 1)

遊到對岸

1979年5月16日傍晚時分,林毅夫“假傳演習命令”,下達宵禁令,由連傳令兵通知沿海崗哨,不準駐防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點名後走出營房;若發現海中有人遊泳,嚴禁開槍射殺,以讓遊泳者順利泅水“叛逃”對岸;即使聽到槍聲,亦不準一探究竟。其實,那個“遊泳者”不是別人,正是下達宵禁令的上尉連長林毅夫。

金門前夜

1979年5月,林毅夫從金門返回台灣本島探親。

2002年6月6日,台灣著名報紙《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刊登了署名“張家生”的“空軍預備役少將”的讀者響應投書《那一夜,他留宿我家》。張家生不顧敏感的軍中將官背景,回憶了林毅夫在探親期間曾到自己家中留宿,並與之徹夜交談。台灣媒體稱,這篇投書披露了林毅夫赴大陸前一幕不為人知的場景及一段內心世界。

這個張家生不是別人,正是金門人中的第一位空軍少將張家生。

1951年出生於金門沙美的張家生與1952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的林毅夫,兩人年紀僅差一歲。張家生自空軍幼校一路念到空軍官校,於1974年畢業;林毅夫自台大農工係投筆從戎轉陸軍官校於1975年畢業。

一個空軍、一個陸軍,原本沒有交集的張家生與林毅夫,都在軍校畢業不久,於1976年一同考取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兩人成為同學。而且兩個人還都在企管所所在的台北市金華街租屋而居,張家生、林毅夫成為室友。

1978年,從政大企管研究所畢業後,張家生、林毅夫各自回到軍中。張家生留在空軍總部,林毅夫奉命被派到金門二八四師任馬山連連長。

時隔30年,張家生已記不得具體是哪天,隻清楚當時整個台灣的人心還籠罩在“中美斷交”的政治低壓氛圍中,他遇到了自金門回台灣休假的林毅夫同學。

那一天下午,張家生正在台北市公館等車時,巧遇剛到外島服務處登記返金機票的林毅夫。

老家在宜蘭,第二天就要趕回金門歸營的林毅夫,看到多月未見且來自金門的同學張家生,自是喜悅。“同學今晚就到我台北的家用餐吧!”金門人的淳厚、好客,在張家生身上充分顯露。

於是,林毅夫跟張家生回到張家,“國家前途”成為兩位同學間的晚餐話題。張家生回憶,“我們談到未來台灣走向,並討論美國《新聞周刊》所舉四種可能:聯俄、獨立、被大陸並吞或維持現狀;最後我們都認同《新聞周刊》的論點:維持現狀,讓沒有曆史恩怨、包袱的第二代去解決。”

張家生與林毅夫的晚餐會談也觸及一個共同的想法:唯有中國強大,台灣才有希望。“因為談得很晚,林毅夫就留宿我家”,張家生努力回想那一晚的林毅夫,“那天晚上,林毅夫給我的印象是,有心事,不像往常神采飛揚”。

在張家留宿一晚的林毅夫,翌日清晨即向張家生道別,趕赴台北鬆山機場搭乘軍機折返金門。

此次台灣探親似乎更像是與親人和好友做最後的道別。

林毅夫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美麗賢淑的妻子陳雲英在大學時就與其相識,兩人一見鍾情,婚後感情和諧融洽,大兒子小龍已經3歲,十分活潑可愛,另一個新的小生命正有待降生。

然而,就在此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林毅夫突然“失蹤”了。

按照兩岸媒體“盛傳”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