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金門馬山連連長(1)(1 / 1)

金門馬山連連長

對兩岸關係來說,金門到廈門短短數公裏的海峽曾經是最難跨越的鴻溝。如今廈金兩岸,商船、客輪早已頻繁往來,成為兩岸關係和解的象征。當然對這段海峽來說,有一幕注定會讓人難忘:30年前,1979年5月16日,一位名叫林正誼的連長從金門馬山遊到大陸的廈門。

金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一直是海峽兩岸對峙的前沿。

兩岸對峙時期,國民黨視金門為“反共最前線”。在離廈門不到3公裏的金門大擔島上是所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心戰牆,而與它隔海相望的是廈門環島路上“一國兩製統一中國”的巨幅廣告牌,聞名海內外。

1949年10月17日,國民黨軍隊將領湯恩伯棄守廈門之後,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兼福州軍區第一政委的葉飛將解放軍的32軍船隻分發給28軍,決定集中船隻解放大金門。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終於在24日當晚下令渡海解放大金門。解放軍登陸部隊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後援不繼,結果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台灣稱為“古寧頭大捷”,大陸稱為“金門戰役”,國民黨更是視“金門戰役”為其轉折點。此後,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這樣解放軍解放金門乃至台灣計劃就此受阻。1958年,金門炮戰打響,金門再次聞名全世界。

1949年以後的金廈海域,軍事封鎖、政治禁錮中,又發生了哪些大時代的小插曲?

1956年到1992年,金門實行了長達36年的所謂“戰地政務體製試驗區”,這段海峽成為“禁地”。而《金門縣誌·大事記》記載了多起關於金廈海域,或乘小舟、或駕船、或泅水的“投奔自由”事件,大陸方麵也公布了不少金門守軍“起義歸來”的事件。

2001年後,“小三通”開放,這段海峽重新熱鬧起來,大陸遊客和往返廈金的台商們可以坐上郵輪欣賞廈金海峽美麗的海景。

當然對這段海峽來說,有一幕注定會讓人難忘:30年前,1979年5月16日,一位名叫林正誼的連長從金門馬山遊到大陸的廈門。

2009年8月15日,100名來自大陸和台灣的遊泳健將,爭先恐後地從廈門椰風寨附近海域遊到小金門雙口海灘。

30年前,遊過來是犯下“叛逃”罪名,改名叫林毅夫的林正誼至今仍回不了鄉;30年後,遊過去將是橫渡金廈海峽的壯舉。百名遊泳健將參與的,是兩岸對峙60年以來首次舉辦的大型體育交流活動。金門與廈門之間短短三公裏海峽,成為兩岸關係的縮影。

1978年至1979年,林毅夫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期間是兩岸關係最敏感的年份之一。

當1978年12月15日晚上9時,美國總統卡特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那一刻,台美關係陷入曆史最低點。

卡特總統宣讀了美國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美台之間也將結束外交關係,同時終止1954年美台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4個月內美國餘留的軍事人員從台灣撤出。

電視機前,數個小時前才得知這一信息的蔣經國尤為惱火。法國與台“斷交”前,戴高樂事先派特使赴台說明。日本也於1972年9月派高級特使告知他和父親蔣介石,而美國的行為實在令他無奈。

台灣街頭,許多青年阻止前來商討斷交後事宜的美國代表團座車前進,拋擲西紅柿、雞蛋及泥土,用木棍敲打車上的玻璃,甚至有更激動者焚燒美國駐台機構的汽車、星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