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台灣來
宜蘭人林毅夫
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林毅夫,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還是咬牙堅持讓他讀書。不過林毅夫也很懂事,每天放學騎自行車到很遠的親戚家提泔水回家喂豬。由於家住夜市附近,環境嘈雜,他總是晚飯後先倒頭大睡,到了午夜才起來念書,念到第二天的清晨為止。
1952年10月15日,台灣宜蘭人林火樹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這個老實巴交的百姓,祖祖輩輩受夠了貪官汙吏的欺淩,他希望正義得到伸張,所以,給這個兒子取名為林正義。
1949年,蔣介石大陸戰敗,大批國民黨政要、軍隊、社會名流和家眷從基隆港上岸後,直接搬進台北後來被命名為“南京路”、“杭州路”的街道……訣別大陸,退守台灣,蔣介石稱“過去一年,實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慘一年,唯自問一片虔誠,對國家、對人民之熱情赤誠,始終如一。”
不過,大部分台灣人並未感受到“熱情赤誠”,一紙“戒嚴令”讓台灣陷入38年的“白色恐怖”。整個20世紀50年代,“反共救國”、“保密防諜”的口號響遍全島。台北植物園附近的馬場町,取代了南京的雨花台、北京的菜市口。
朝鮮戰爭使解放軍解放台灣的計劃擱淺,兩岸自此進入軍事對峙時期。雖然國民黨退居台灣之後,實行了比大陸時期更為嚴厲的戒嚴體製,但同時也實施了在大陸時期所未能做到的諸如土地改革等一係列舉措,並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中發展了經濟。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之際,陳誠卻在台灣完成初步的金融改革,壓製了反對勢力,穩住了局麵。1953年1月,國民黨開始實行土地改革,致力於“耕者有其田”,將地主的土地以合理補償的方式分配到農民手中,佃農的比例下降到17%。這些政策都為台灣未來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基礎,在台灣發展史上無疑是具有轉折意義的裏程碑。
這是一個“恐懼”和“希望”並存的年代。而出生於這個年代的台灣人因其特殊的成長背景,成為今後台灣社會轉型的主要力量,不少人日後更是成為台灣社會名流,當然也有不少人可以稱為“台灣之光”和“華人之光”。包括台灣地區現任領導人馬英九、前領導人陳水扁、著名企業家郭台銘、著名歌唱家鄧麗君、音樂人羅大佑等人均是台灣土生土長的“50後”。
林毅夫就是20世紀50年代生人之一。
林毅夫的家鄉宜蘭位於台灣東部。與台灣西部相比,台灣東部的經濟一直比較落後。而宜蘭位於台灣發展最邊緣位置的東半部,在台灣工業化的不均衡發展策略下,是台灣較為落後的地區,直到20世紀80年代,宜蘭的經濟狀況才有所好轉,並且因為在台灣民主轉型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稱為“民主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