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漢籍大臣中,曾國藩是一個彪炳青史的神秘人物,既建立功業於當時,又留傳盛名於後世。近百年來,他受到了無數英雄人物的頂禮膜拜。要想了解這個謎一樣的人物,那麼《敗經》與《挺經》是最好的鑰匙。
《敗經》是曾國藩近乎一生時間對於“敗”的深刻理解與刻骨銘心的感悟。對他自己來說,當太平軍興,朝廷彈壓乏術,他受命辦湘軍出師就戰,可謂是屢戰屢敗。鹹豐四年四月靖港之戰,十二月湖口之戰,均讓他痛心到想自殺。至鹹豐十年,他已領兵多日,然祁門之危,他也差點兒自殺。在一次次的失敗與危機中,他總結出了諸多敗中取勝、敗中求勝的經驗。到了晚年,他戰戰兢兢,時時以權位太尊為慮,自動解除兵權,最終得以壽考。不難看出,那份如履薄冰的心境,是吸取了曆史上成大事者功大不賞、兔死狗烹的失敗教訓。這正是他何以曆經千挫百折,一生涉危蹈險,卻永立不敗的玄機所在,正如他所言:“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
而《挺經》則是曾國藩的人生經驗與成功心得,是曾國藩修身處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則。在《挺經》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憑借一個“挺”字在困厄中求得出路,在苦難中求得挺實,曆盡波折,以堅韌挺勁的無畏精神才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潛心治學勵誌,使其享譽士林;他投筆從戎,奏陳時弊,敢於直麵現實,獲得了“中興名臣”的美譽;也正是因為他順應世界,首倡洋務,而為中國揭開了近代化的序幕……
一、萬事萬物,本為最大
曾國藩雲“悠悠萬事,修本為大。正心養德,勵誌自強,居貧窮而養其心,處危難而誌不移,憂虞之際,赴湯蹈火,報國複邦,建功立業。此所謂本,本固則勝,忘本必敗。”這是曾國藩《敗經》中的一大思想之一,也就是說,萬事勝敗隻取決於本,取決於實質根源。根枯枝幹必然會凋零;源頭汙濁,水流也必然渾濁;方向錯了,結果肯定會不盡人意。隻有抓住了本,才能夠萬事強盛。
二、咬牙勵誌、蓄氣長誌
除了“本說”外,曾國藩在《敗經》中還說:“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恭然自餒也。”在曾國藩看來,那些心懷大信仰的人,會秉著大義正道,胸襟也必然廣闊,在遭遇險阻時,便更能激起其勵誌之心,更能讓其養精蓄銳、固本魂魄、提升智慧、鑄就成功。
三、君子應當懂得藏鋒
曾國藩在《挺經》一書中寫出了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乃是藏鋒的最高境界,在他看來,“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這是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人。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豈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世間萬物有可為而不可為之事,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龍蛇屈伸,幻化莫測。君子應該懂得在適合的時候展露自己的智謀。
四、剛柔並濟為天下之道
“剛柔,堅挺順弱之謂,五行生克之數。遇險而怯為柔,知難而挺曰剛。”剛柔,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曾國藩用了“敬、靜、純、淡”四個字,說明剛柔乃是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五、行內聖外王之法
內聖外王之法可謂是《挺經》的精髓所在。所謂內聖就是指人要注重加強修煉自己的內心世界,按照聖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而外王則主要指的是外在的事物應當順應王政、王道的要求,也就是施仁義之政,行仁義之道,建王者之業。為了修煉自己的人格,曾國藩甚至還提出了“不為聖賢,即為禽獸”的口號,以表他的決心。
本書精心挑選了曾國藩《敗經》與《挺經》中最為經典的篇章,編輯成冊,並且在原文的基礎上配以通俗易懂的譯文以及簡潔準確的解釋,從而幫助讀者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快速掌握書中的思想真諦,對於當代人修身養性、接人待物、為官治世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