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參加這樣的課程,對語含非來說,實在是種“挑戰”。

要做團隊展示,大聲喊口號,要各種問好,要出早操,要食不言寢不語……尤其那種很像傳銷培訓的氛圍,語含非第一天就想跑了。

四水警告過她,必須把5天堅持下來,否則學費就打水漂了。

四水上過這個課,用她的話說,徹底顛覆三觀。

課程結束後的兩個月,她哭了笑,笑了哭,每天隻睡幾個小時,跟打了雞血似的。然後,某種東西就通了,人生從此進入新階段。

語含非見過那個狀態下的四水。她一邊開著她的大越野,一邊舉著一根手指,對她們幾個朋友說:

“我就是一,我就是萬物,我就是傻X,我就是牛X,我就是坨屎,我就是個佛。”

一車人徹底石化。

不過,語含非現在想起來,真心覺得,她大約是悟到一些事情了。那之後,四水的人生也開始進入新階段,交了新的男朋友,恩愛得要命,也開始做自己的工作室,投拍了第一部覺醒微電影。

所以,語含非相信這個課程應該還是有用的。她且耐住性子,跟隨這個課程的進度吧。

語含非就是這一點好,如果前方有個榜樣,她就會一直奔著那個榜樣而去。

“隻要你做得到,我也就做得到。”她的邏輯就這麼簡單。

簡單好。

簡單的人不多想,簡單的人喜歡一條路走到黑。於是,簡單的人更容易到達終點。

如果要做個對比,就是那個男人。他總在比較,總在懷疑,總在挑剔,他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是小聰明,誤人誤己。

想到他,語含非又是一陣心痛。

到底是什麼樣的前世業力,讓她對這個人如此牽連至深。

難道除了雲丹那一世,還有其他的劇情嗎?

語含非相信,答案會在適當的時機浮現。而她除了等待還是等待。

力量源頭的帶領導師,我們姑且稱他為包大人吧,也有人叫他包子、老包,叫什麼都行,隻要不叫他大師。

包大人說:“你們即將踏上一條探索生命、宇宙真相的旅程。我隻是導遊。”

語含非覺得這個比喻很妙。

它真的不是一堂必修課,沒有老師講授,學生也不是僅僅在聽講,考試分數也不由別人決定。

這就是一趟旅行。

你要帶著怎樣的心去看風景?你要怎麼樣與沿途遇到的人互動?你要感受到哪些心靈的悸動?你要留在那裏還是返回原地?一切的一切,都由你決定。

語含非這一路看著許多同行的人,起初,大家都是因為某種心靈的困惑、痛苦,而走上了身心靈(或靈修)這條路。

就像一場馬拉鬆賽開跑時,起跑線站滿了人,每一個人都信心百倍,相信前方有更幸福、更快樂、更富足、更自由的自己在等待著,隻要跑過去,就能與他勝利會合。

發令槍響,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出去。

有人以百米衝刺的速度狂奔,跑著跑著就沒有力氣了;有人三心二意,跑跑停停;有人對沿途的風景著迷不已,又或是遇到一位意中人,就退出比賽;有人跑到三分之一處,就以為到達終點了,“功成身退”;有人一路慢慢地跑,因為知道路途遙遠,輕易不能到達,所以才更珍惜踏出的每一步。

你會在終點處看到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