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腦裏一個個散亂的文稿和文件夾,終於變成一本可以出版的著作,就像眼見著自己的“親生骨肉”呱呱墜地一樣,在一種滿足感中也夾雜著一絲不安:不知“她”能否禁得起專業實踐和教學實踐的檢驗,不知“她”在今後的成長中還需要經曆怎樣的打磨和修煉。

不過,出生本身就值得慶幸。這是一個在播音與主持前線持續奮鬥了將近40年的年過半百的老兵,在教學與科研道路上交出的一份新答卷,也是一個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和管理一線有著新的追求的老教師,在有聲語言創作研究領域進行的一次新探索。

如果隻是一本教材,按照熟知的教學路數,我可以更早一些完成這本書。我寫過一些學術論文,不算很多,但得的獎不少,全國播音學會的一等獎就有三次,省市級的更多,文筆按說不成問題。我們專業的辦學規模雖不算很大,但人數也不算少,寫成什麼樣的書作為教材也不會愁“銷路”。但是,如果隻是用一本自己寫的書代替另一本別人寫的書,我覺得沒有什麼意義。寫一本書,關鍵不是一本紙質的書,不是一個書號,不是一項學術成果;寫一本書,和我們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創作一樣,應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要有在成熟的教學經驗麵前虛心學習,在符合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勇於探索,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方法上以異求同的精神。這就是本書在腹稿、草稿階段經曆的時間要遠比成稿階段長的原因。

這本書之所以終於可以“誕生”,首先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天津師範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創始人、我國播音主持界的重量級人物——關山老師。因為他的教導,我開始了播音主持理論的學習和業務的實踐;因為他的啟發,我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與管理過程中才開始思考如何把實踐經驗引入教學中來;因為他的支持和鼓勵,我才有勇氣開始並最終完成這本書的寫作。最近,關山老師“欣慰”地閱讀了這部書稿,並欣然為我的這本書作序。他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通讀了全稿,不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還進行了校對,指出了一些筆誤,其認真態度和敬業精神尤為令人感動。

這本書之所以終於可以“誕生”,還要感謝鐵城老師、方明老師、張頌老師等前輩的啟發、引導和支持。上世紀80年代,鐵城老師在華北地區播音工作會議召開期間給我開了一周的“小灶”,為我在前進的道路上及時“加油”;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鐵城老師在知道我選擇專職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後鼓勵我進行理論積累,這是我構思這本書的起始。多次和方明老師、張頌老師共事、交談,聆聽他們的講話,總能得到他們的鼓勵、引導和專業方麵的啟發,這些也都凝聚在這本書裏。

這本書之所以終於可以“誕生”,也離不開我工作、生活的環境。在我曾從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有徐恒、魯元、關山等老一輩播音主持藝術家留下的優良傳統。在我開始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和管理後,天津師範大學國際女子學院高琳院長、餘遠方書記,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衛東院長、李靖書記、馬藝副院長、孫瑞祥副院長,天津師範大學津沽學院新聞與傳播係劉鶴文主任在不同時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級示範實驗中心”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實驗中心良好的播音主持設備,以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作為“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與國家級特色專業新聞學專業、天津市品牌專業廣告學專業一起受到天津市政府“十二五綜合投資”的重點資助,都為我提供了成長、學習、思考的便利條件。

這本書之所以終於可以“誕生”,一定要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李唯梁編輯。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高級記者危羚向他推薦了“善於寫作”的我,在我以“沒有時間”為借口幾次推脫的情況下,他發現了我在稿件有聲語言表達教學新思路中的可取之處,鼓勵我寫作,並給了我寬鬆的寫作條件和幾乎沒有限期的寫作時間,但又時時提醒我“債務在身”,因而才終於有了今天書稿的全部完成。可以說,是他促成了這本書的“孕育”和“誕生”,在此衷心地感謝李編輯!我們還在籌劃其他的出版項目,但願它們的出版周期不會再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