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訓是送給教師的最好“福利”(1 / 2)

寇晶是一名普通平凡的一線教師,她來校執教已經七個年頭了。從教伊始,她自身的感受是一路走得磕磕絆絆,沒有導師,沒有領路者,就像一個在黑暗中踽踽獨行的尋光者,東奔西突,茫然無緒。偶爾與異地同學聯係,表達自己的困惑煩愁,同學都會很詫異的反問:“你們沒有培訓嗎?”“培訓?從參加工作以來就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培訓啊!”同學當笑話一樣笑了半天後,才認真地告訴她,她們學校每年大大小小的培訓各科教師都會分批次參加。聽到這個消息後,寇老師說自己猶如饑渴的旅人突然發現甘泉和麵包一樣的心顫。可現實問題是我們學校資金匱乏,學生朝思暮想的運動會也數年不舉辦一次了,任何需要花銷的活動我們都無緣露臉,老師們仿佛與外界切斷了聯係,每位師者雖然兢兢業業,卻是故步自封,沒有電流疏通內外。每日仰首隻能望見自己頭頂那一小方天空,時而還會遮雲無日,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著教育中的“特區”生活。

近幾年,學校領導轉變了管理思路,學校的各項工作讓所有人都為之驚目,校園風貌改天換地,學生風氣日新月異,教師精神昂揚抖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學校的各項活動都重新啟動加力,我們學校又重新出現在教育同仁的視野中,並且不容小覷。我們不但出去展示我校風采,還承辦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種活動,比如承辦全省各墾區的語文“創新杯”等活動,殊榮倍增。作為一線的老師們,讓他們受益且感受最深的就是有了外出參加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如今的寇晶老師已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先後獲得多項省級授課、說課一等獎;她輔導學生參與全省比賽也先後2次獲獎。談起自己成長的經曆,她最忘不了的就是每學期的崗位培訓。她說每一次學習,每一次交流,都收到了“帶著自己的問題來,帶著大家的方法走”的功效,真正是在培訓中快樂成長。可以說培訓是學校送給老師的最大“福利”。

特別令她難忘的是2012年,墾區的第四屆語文“創新杯”在我們學校召開。原本寇老師是一個較為安靜的人,她從不願拋頭露麵,眾目注視。但經過多次培訓後,如今她可以拋開身為女人的那份矜持,明確自己的目的,除了學習,還要積極參與。這次的“創新杯”大賽她和北安管局的幾位年輕老師組成一個集體團隊,和所有參賽教師共融,與專家互動,站在人才濟濟的殿堂裏侃談團隊協作的理念心得,暢談自己的意見。她們獲得了團隊一等獎,寇老師個人獲綜合素質特等獎的殊榮。多次的鍛煉使她不再甘於隻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被動為主動,還不時地出謀劃策,完善團隊活動。她逐漸覺得自己有了思想,會思考了,教學風格和方法都有了改變,去粗取精地完善自己,精神狀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她可以在幾百人麵前朗誦、表演,不再怯場。今天的寇晶老師更像是錦河校園裏夏天裏的一朵荷花——映日荷花別樣紅。

為師者必注入源頭活水,汲取新鮮氧氣,了解外麵的變化。可是每次培訓花費的培訓費、資料費、食宿費、差旅費等等各項費用的用度是龐大的,對於我們經過了一係列變革發展的錦河學校來講是困難的。可每年我校不管是在次數上還是人數上的培訓力度都是不遺餘力的。對於培訓學習,學校領導的態度非常明確:省不能省在教師的知識更新,開闊眼界的機會上,這關係著學校的發展和屹立;苦不能苦青春蓬勃的學生,他們是時代的踏浪者,要給他們奮飛的空間和力量。

采得百花釀成蜜。在全局推廣“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育模式的教學活動中,各校領導已聯合先期走進這種模式的創始人蔡林森校長所在的河南永威學校去參觀,並帶回大量的錄像、資料,組織學校老師分學科觀看學習,參悟其中的思想,掌握這種模式的操作方法。為了讓一線的老師能有機會親身感受先進的教育思想,能有機會近距離與蔡林森校長接觸,進一步的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學校領導深知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不同效果,要想老師們見解獨到,隻有讓一線教師親身實地去感受才能真正明白這種模式的內涵。於是2013年4月22日學校安排寇老師等六名教師遠赴河南永威中學學習,讓老師走進永威課堂,學習這種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全程共花費近兩萬元,其投資額度是曆年來最大的一筆,創錦河學校之最,並且這也是幾年來絕無僅有的大手筆。這次的永威之行,更讓寇晶等幾位老師實實在在的近距離接觸到了名師、大家。忙於聽課、評課,忙於和學生零距離交流,有時恨不得像孫悟空一樣有分身術,把每個班級的課、每個學校的課都聽到、學會。學習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更多的是欣喜、快樂,她們忙並充實著,累並快樂著。從永威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校的老師做彙報課展示,這六位老師又不知疲倦的開始互相探討、交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