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幸之助的經營智慧48(1 / 1)

後記

少年時代的鬆下幸之助隻受過4年小學教育,因父親生意失敗,曾離開家到大阪去當學徒,1918年,23歲的鬆下在大阪建立了“鬆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接連推出了先進的配線器具、炮彈形電池燈、電熨鬥、無故障收音機、電子管、真空管、晶體管等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產品,7年之後,鬆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從那時起,直到1988年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均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時,留下了15億多美元的遺產。在鬆下的晚年,榮譽接踵而至,可以說是榮寵備至。而這些榮譽的獲得,完全是對他50多年艱苦奮鬥經曆的最好肯定。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政府還是民間,人們都是因為衷心感謝他的卓越貢獻才給予他這些榮譽的。

稻盛和夫的《活法》中有這樣一段話: 40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聽了鬆下幸之助的演講。當時鬆下先生並沒有像後來那樣被神化,我也不過是一個無名中小企業的經營者。鬆下先生在演講中講到有名的“水庫式經營”。一旦下大雨,未建水庫的河流就會發大水、發生洪澇災害;而持續日曬,河流就會幹涸,水量就會不足。所以,建水庫蓄水,使水量不受天氣和環境的左右並始終保持一定的數量。經營方麵也一樣,景氣時更要為不景氣時作好儲備,應該保留一定的後備力量。聽了這樣一番話以後,聚集著數百名中小企業家的會場裏,不滿意的聲音像波浪一樣傳播開來,但坐在後方席位上的我聽明白了。“說些什麼呢?不正因為沒有儲備,大家才每天揮汗如雨、惡戰苦鬥的嗎?如果有儲備,那麼,誰都不用這樣辛苦。我們想的是如何去建造這個水庫,而你再三強調水庫的重要性,又起什麼作用呢?”會場裏到處都聽到這樣的牢騷或交頭接耳的聲音。演講終於結束,到了答疑時間,有個男士站起來不滿地提出質問:“如果能夠進行水庫式經營當然好,但是,事實上卻不能。若不能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進行水庫式經營的辦法,那還值得說嗎?”對此質問,鬆下先生溫和的表情中露出一絲苦笑,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解釋道:“那種辦法我也不知道,但我們必須要有不建水庫誓不罷休的決心。”此時,全場啞然失笑。幾乎所有人都好像對鬆下先生不是答案的答案感到失望。但是,我沒有失笑也沒有失望。相反,我受到似乎像電流擊穿身體似的大衝擊,既茫然若失又驚歎不已,因為鬆下先生的話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真理。看完這段文字我同樣有一種受電擊的感覺,鬆下的經營智慧值得任何一個做企業的人借鑒,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反複地體會咀嚼才能得到其經營的真諦。

林軍曾指導我說過一段話:“分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要把他放到時代背景下去看,分析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那個時代發生了什麼事,其他成功的企業家又在做什麼,由此你才能夠更清楚地看到他的成功之道,他的智慧。”在追尋鬆下經營之道,探求其經營智慧時,我經常會聯想到國內現在的企業家和企業,如聯想、華為、TCL、海爾等製造業品牌是如何在各自企業家手下經營的。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在講創新,追求創新,企圖通過某一技術發生變革,由此創造出偉大的企業。鬆下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微創新,改良產品,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在這點上,周鴻禕多次講到對其產品的微創新改變世界。前不久李開複也用微創新來解釋自己的項目。蘋果、微軟和穀歌所創造的革命性創新,在整個IT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創新工場目前所做的基於既有產品的改良,其實也是一種微創新,這更符合國內的實際情況,更容易市場化。這和鬆下的做法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在已有產品上進行改良,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我總是試圖在他們彼此之間找些碎片,擦出許些火花,引導自己更多的思索。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參考了鬆下幸之助的《鬆下幸之助自傳》、《經營深思錄》和《經營的本質》,周侃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商法》,江新的《鬆下幸之助創業之道》,李海明的《鬆下幸之助經營之道》,孫鶴翎的《鬆下幸之助智囊全集》,潘競賢、周來陽的《鬆下幸之助管理日誌》,趙凡禹的《鬆下幸之助全傳》等書籍,以及百度百科、智庫百科、維基百科、豆瓣網、新浪博客等媒體的報道,在此一並致謝!

非常感謝華夏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給予我的指導,他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幫助,告訴我方法論,使我在寫作中經常保持著愉快的心情。我想鬆下的經營智慧值得所有企業經營者去學習分析,本書隻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不足之處還請大家諒解和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