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格馬利翁的象牙雕像(1 / 2)

在古希臘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塑。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就想用它雕刻一個美麗的少女。從這天開始,王子躲在房間裏再也不出來,每天都認真地刻呀鑿呀的。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子把這塊象牙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王子的雕刻非常成功,他的作品實在太像個真正的美麗公主了:身材婀娜多姿,眼睛充滿希望之光。王子愛不釋手,每天都以憐愛的目光深切地注視著象牙雕像,熱切地希望“她”有血有肉會說話,是個能跟他談心的真正的少女。

王子每天都在深切地體驗著痛苦的煎熬,因”她”隻是一塊象牙而暗自神傷——他是那樣愛“她”,可是“她”卻隻是塊象牙。王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卻遲遲不願結婚,依舊每天坐在“她”的對麵,關注著“她”,呼喊著“她”,希望著“她”終有一天能變成真正的少女。終於,王子的愛情感動了天神,天神使這位象牙少女擁有了真正的生命,成為了真正的公主。這裏講的故事僅僅是個神話,但古人也許正是想通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明一個現象:熱切的期望會使被你期望的人實現你的預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期望成真的奇跡。那麼,這種神奇作用是如何發生的呢?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這是通過對對方的暗示作用實現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為了研究暗示的作用,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他們在一所小學裏對一至六年級的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等測驗結束後,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並告知教師說,根據本次發展測驗的結果,這名單上列出的全班學生的20%是班上最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

教師們看了看名單,發現有些學生的成績是很優異的,而有些學生則不然,甚至成績很差。兩個心理學家便解釋道,“請你們注意,我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非現在的情況”。教師們最終解除了疑惑。心理學家們反複叮囑教師們不要將這個名單外傳,隻準教師自己知道。

發展測驗結束8個月以後,心理學家們又來到了這所學校,對18個班的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了追蹤檢測,結果發現他們先前提供給教師的名單上的那20%的學生們的學業成績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而且這些學生的情感健康,好奇心強,敢於在課堂上發言,學習努力,與教師和同學的關係也特別融洽。教師們連連點頭說,兩位心理學家的測驗可真準,有很多學生是他們原先根本想不到的,竟會有這麼大的發展潛力!

難道兩位心理學家真的能預測學生的發展潛力嗎?其實,心理學家隻是想通過這個實驗研究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所起的作用!事實上,各個班級的這20%的所謂更有發展可能的學生,是心理學家們隨機抽取出來的,根本不是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智力水平。但是,心理學家們通過“權威”的暗示,堅定了教師對這些學生發展的信心,也調動了教師對這些學生的感情,教師們“知道了”教室中坐著一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將來必定要成為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