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性情剛猛,喜歡打獵,經常騎馬射虎,有一次,孫權趴伏在馬鞍上,才沒有被衝向他的老虎傷害到。張昭立即嚴厲地對孫權說:“將軍作為君主,責任是駕馭英雄、驅使群賢,怎麼能在原野上馳騁,與野獸較量呢?怎麼能逞匹夫之勇呢?萬一發生不幸,豈不讓天下人譏笑嗎?”孫權醒悟,馬上向張昭道歉。
孫權喜歡飲酒,有一次,孫權在武昌慶祝戰鬥勝利,自己喝得大醉,並強迫群臣喝酒,讓人用酒水潑灑在群臣身上取樂。張昭見了,一言不發,也不喝一口酒,神色嚴肅地走到外麵去了。孫權很難堪,就派人找回張昭說:“我隻是想與大家高興高興。”張昭很不客氣地說:“我聽說殷紂王以酒為池,痛飲達旦,後來怎樣,您自己大概明白吧!”孫權聽了,慚愧萬分,立即宣布結束酒宴。
張昭就是這樣一個人,但孫權卻一直沒有拜他為丞相。孫權稱王之初,群臣兩次舉薦張昭任丞相,孫權都沒有同意,任顧雍為丞相。第一次不用張昭時,孫權推托說:“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第二次不同意任張昭為相時,孫權說:“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烈,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其實,孫權第一次不用張昭時說的話完全是托詞,第二次不用張昭時說的才是心裏話。但當時及後代有很多人不理解,連作《三國誌》的陳壽都評論說:“此明權不及策也。”其意是說不用張昭為相,孫權不如其兄孫策高明。
其實,縱觀張昭其人,確如孫權所言,“此公性烈,所言不從,怨咎將興”,如果將這段評語與張昭的為人處事聯係起來考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評論張昭的缺點:
一、量狹。有一次孫權舉行宴會,他讓諸葛恪給群臣斟酒,諸葛恪就一一給大臣們斟酒。斟到張昭麵前,張昭已經醉了,推辭不肯再喝,諸葛恪仍勸他喝一杯,張昭氣呼呼地說:“這哪是敬仰老人的禮節!”此話有失厚道,而孫權偏偏故意給他出難題,對諸葛恪說:“看你能不能讓張公理屈辭窮,不然這杯酒你就喝了。”
於是諸葛恪對張昭說:“過去師尚父九十歲了,還舉大旗、使兵器,領兵作戰,不提告老的事。現在,領兵打仗,請您在後,而喝酒吃飯的事情,先請將軍在前,這怎麼能說不是敬老呢?”這無疑之中把張昭損了一下子,還使張昭無話可說,他隻能把滿滿一杯酒喝了下去。
有一天,孫權和諸葛謹、張昭等大臣們在大殿中議事,諸葛恪也在。忽然一群鳥飛到大殿前,這些鳥的頭部是白色的,孫權不認識,就指著那一群鳥問諸葛恪:“你知道這是什麼鳥嗎?”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是白頭翁。”在座的張昭年紀最大,一頭白發,他聽了諸葛恪的話,以為是取笑他,就對孫權說:“陛下,諸葛恪在騙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叫白頭翁的鳥。假如真有白頭翁,那是不是應該還有白頭母呢?”諸葛恪反駁道:“鸚母這種鳥,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如果鳥也對稱的話,那一定有鸚父了,請問輔吳老將軍能打到這種鳥嗎?”張昭無言以對。
二、交惡,即容易與人搞壞關係。甘寧投降孫權以後,急於立功,於是要求征黃祖,取劉表,並自請任先鋒。孫權覺得可行,準備實施,張昭卻說:“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不服張昭,對之反唇相譏:“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看到這種情形,趕緊說:“興霸,今年興討,決意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三國誌?吳書?甘寧》)雖然解了二人的圍,但明顯地站到了甘寧一邊。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東吳眾將不服張昭。後來,孫權令甘寧為先鋒征黃祖,大獲全勝。
三、自大。張昭自己實際上沒有什麼具體的真實本領,但卻看不起人,他對魯肅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三國誌?吳書?魯肅傳》)。如果一個人這樣看人,就不會使用合適的人才,更不能發現人才。
四、膽小。建安十三年(公元28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下,企圖吞並江東,眾武將欲戰,而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卻欲降。幸虧魯肅、周瑜堅持,才與劉備聯合,在赤壁戰敗了曹操。此事使孫權對張昭極為反感,說:“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三國誌?周瑜傳引江表傳》)在勝利以後,孫權建皇號,百官慶賀,功歸周瑜,張昭也想乘機說些讚揚的話,孫權就搶白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汗流。(《三國誌?張昭傳引江表傳》)。
【評議】
張昭最大的優點大概就在於忠直敢言,至於其他方麵,恐怕沒有什麼才能。如果以他為相,東吳上下必定會群臣離心,四分五裂,鬧個不亦樂乎。何也?蓋由其量狹、交惡、自大、膽小的性格所決定的。
由於以上四方麵的原因,張昭為相遠不如顧雍。“雍為人不飲酒,寡言語,舉動適當。權嚐歎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飲宴歡樂之際,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見之,是以不敢肆情。”可見,眾人對他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人當領導百官的丞相應該是合適的。
諸葛亮的悲劇
【引言】
杜甫有一首名詩《蜀相》,尾聯尤為著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說的就是諸葛亮功敗垂成的悲劇。然而,諸葛亮的真正悲劇似乎並不在此。
曆史上的諸葛亮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合二為一,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沒有必要加以區分。文即史,史即文,文史之不分,似乎已在中國人的心中牢牢紮根。總之,諸葛亮無論是作為曆史人物還是文學形象,其賢相楷模的定論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為道德人格,他確實有不可否認之處;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卻頗有值得商榷的餘地。
【事典】
諸葛亮最大的悲劇在於後繼無人。中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可謂一語道盡了諸葛亮身後的淒涼境況。
遙想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胸懷淩雲壯誌,手下猛將如雲,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其情勢至今猶動人心魄。
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暴露出了人才匱乏的問題,已經顯示出蜀國滅亡的先兆。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陣往來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反麵可以證明諸葛亮事必躬親但拙於用人的性格特點。諸葛亮曾稱讚司馬懿“大有才能”,對他忌憚三分,但謀略智識畢竟遠出司馬懿之上,諸葛亮是不會怕他的,隻是諸葛亮為人十分謹慎,對他預先加以提防而已。最有意思的是司馬懿這一方,他可謂“知彼知己”,深知自己不如諸葛亮,所以處處小心謹慎,雖然沒有打敗諸葛亮,自己也不至於被諸葛亮打得一塌糊塗。司馬懿與諸葛亮真可謂是一對敵國“知己”。一次,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因膽怯而不敢出戰,就派使者去激怒他。兩軍相持多日,一天,忽報諸葛亮率蜀兵進駐五丈原,派人送來一盒禮物和一封書信,司馬懿隻得把來人叫來,司馬懿接過盒子,打開一看,卻是婦人的頭飾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為大將,卻和關在閨房裏的貴婦人一樣,躲著不敢出戰,沒有一點兒大丈夫的氣概。
司馬懿大怒,但他抑製住不肯發泄出來,卻裝出一副笑臉道:“諸葛亮竟把我看成婦人了!”說罷,吩咐把盒子收起來,重賞了來人。
接著,他又問來人道:“你們丞相平時飲食的情況怎樣,忙不忙?”來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經他親自辦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卻吃不上幾升。”司馬懿回顧身邊的部將笑道:“諸葛亮確是忠心無私的,隻是不肯信托別人,所以事無巨細,什麼都要自己管,做個主帥怎麼可以這樣呢?況且他食少事繁,準是活不長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