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編 治世與亂世(6)(3 / 3)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

【引言】

西蜀曆來是富庶之地、安樂之鄉、易守難攻的險固之所,為曆代統治者所重視。尤其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後,更以“天府之國”聞名。那麼,蜀地在治亂形勢上如何呢?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道盡了蜀地數千年來的治亂形勢。

因此,占據蜀地者有作亂之心,但占據蜀地者卻難有稱帝之意,最多偏安一隅,終究不能成就帝業。

【事典】

王莽新朝末年,公孫述占領蜀地。益州功曹李熊勸公孫述說:“現在政局動蕩,許多人目光短淺,隻懂空談,將軍您割據千裏之地,十倍於商湯周武,若能夠奮發有為,下讓百姓擁護,上應天賜良機,定能成就王圖霸業。現在山東正鬧饑荒,老百姓骨肉相殘,城池遭遇兵禍,大都夷為廢墟,而蜀地有廣闊的肥田沃土,豐衣足食,各種特產、器械,應有盡有。百姓可以打漁、製鹽、冶鐵和水上運輸,條件十分優越。在軍事上,向北可以憑借褒城、斜穀的險阻,向東可以占據巴郡,把守住捍關。我們有方圓千裏的土地,有百萬雄兵。憑借著這些,我們如果能抓住有利時機,就出兵攻城略地,時機不好,就堅守城池,發展農業;出兵漢水,可以乘機奪取秦地,順江東下,可以威懾荊揚,可以說,同時具有成功所依靠的天時、地利。現在您的聲名天下人都知道了,隻是皇帝的名位還未建立,有才能想投靠您的人還在猶豫不決。所以您應當及早建位稱號,使人們歸順。”

公孫述說:“帝王都有天命,我才德淺薄,怎能擔當呢?”李熊說:“天命不是一成不變的,隻要百姓擁護,就是有才德的人,有才德的人就應該擔負起天下重任,你又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公孫述於是就同意了他的話。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孫述就自立為天子,改國號“成家”,以白色為貴。

公孫述派將軍侯丹駐守在白水關北的南鄭地區,派將軍任滿從閬中順流到江州鎮守東邊的捍關,於是益州地盤全部為公孫述所據有。

劉玄失敗後,光武帝劉秀隻顧山東的戰爭,顧不上征討西南,關中的英雄豪傑大多歸順了公孫述。此後,平陵人荊邯看到劉秀平定中原,大軍即將討伐西南,就勸公孫述說:“軍隊是古今帝王成就大業的最重要的利器,不能輕易丟掉。隗囂趁此機會,割據了雍州,厲兵秣馬,有誌之士紛紛投奔,正威懾著山東的劉秀,但您沒能抓住時機,乘勝出兵,與劉秀爭奪天下,卻退守西蜀,遲疑不進,想效仿西伯侯,息武罷兵,恭順地侍奉中原的君王,慨歎劉秀是周武王再世。現在劉秀解決漢中、益州的憂患,平定山東之亂,天下已經掌握四分之三,使得西部州郡的英雄豪傑,人人仰慕山東的劉秀。劉秀再派出使者挑撥離間,招收心懷二心的人,實際已掌握了天下的五分之四。劉秀若派兵攻打天水,我方必然土崩瓦解,如果占領了天水關,天下就被他得到了九分之八,而您僅靠梁州的收入負擔國家機構的各項開支和軍隊糧餉,百姓負擔很重,怨聲載道,將來恐怕難免發生王鳳那樣的內亂。依臣拙計,趁百姓還沒有對你徹底失望,英雄豪傑還可以招納的時候,趕快派遣國內精兵,命令田戎鎮守江陵,在江南憑借巫山天險,加固城池,把征討的文書散發到吳楚一帶和長沙以南的地區,他們必然會聞風歸順。同時,命令延岑出兵漢中,平定三輔,這樣一來,天水、關西各郡必然拱手稱臣,全國形勢立刻大變,極有可能形成非常有利的局麵。”

公孫述昏昧,沒采納荊邯的計策。後來光武帝劉秀派遣岑彭、吳漢征討蜀地,攻克荊門,大軍長驅直入,破江關,抵成都,公孫述親自出城迎戰,剛一交手就敗仗,被刺穿心肺而死,妻子兒女也都被殺死,宮室夷為灰燼。

到了東漢靈帝時候,王室衰微,統治乏力,地方豪強勢力各霸一方,爭鬥激烈。靈帝封劉焉為益州牧。劉焉是魯恭王的後代。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襲了益州牧。後來,劉璋在劉備圍困時投降。劉備把劉璋放逐到公安,歸還了他的財產。後來劉璋病死。

再往後來,蜀地的沿革大家都熟悉了。諸葛亮不信天命,六出祁山,均未成功,最終為魏滅亡。

【評議】

好一個“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何以見得?概因蜀地險要,如果天下將亂,中原無力顧及,於是蜀地先亂,而蜀地僻處一隅,即使天下已平,蜀地也仍在自行其是,自封王霸。那麼,占據了蜀地是否可以統治天下呢?不可!蜀地自成一家,生活安逸,蜀人不思進取,難成大事;更兼蜀地形勢出入不便,適於退居一隅,不宜雄視天下。因此,蜀地是安樂之所,非帝王之基。曆代帝王,從未有依據蜀地發跡者。即使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不信天命的人,也最終齎誌而沒。

如此看來,諸葛亮的《隆中對》恐怕隻是稱霸一方的奇謀,並非據有天下的良策。

取官之道

【引言】

很多人為謀取官職費盡心機,其方法也各不相同,甚至無奇不有,至於種種卑劣的方法,似乎已自不待言。但也並不是隻要以謀略取官就不是正途,實際上,如果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社稷,即使以謀略取官,也是正途。

【事典】

在中國曆史上,漢武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的皇帝,從他即位到元狩年間,朝廷北討匈奴,南伐諸越,連年用兵,雖拓展了不少疆域,但費用浩繁,年年入不敷出,弄得百姓大有民不聊生之感。實際上,漢朝的衰落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盡管如此,武帝仍雄心不已,他為籌軍用,甚至減少了禦膳的費用,出內府私財,但費用仍然不足。於是令禦史大夫張湯,製定新法,斂收民財。百姓本已貧困不堪,苛政一下,更是怨聲載道。

河南地方有一人,名卜式,素來營耕牧,養羊一千餘隻,年年販售獲利,購置田宅,家境還算富裕,他聽聞朝廷北征匈奴,就慨然上書,願捐出家產一半,供國軍用,武帝聽說了這件事,感到非常驚奇,便專門派出使臣問卜式說:“你這樣做,莫非是為了求官?”卜式說:“小民自少牧羊,不習為官。”使臣覺得不可理解,又問:“難道你有冤屈,欲借此上訴嗎?”卜式說:“小民平生與人無所爭,鄰裏貧困,我貸錢給他;不善經營者,我教給他。我所居之地,人都與我十分友好,哪裏有什麼冤枉!”使臣聽後,頗為不解,說道:“既如此,你又圖什麼!”卜式道:“天子北討匈奴,我以為賢者宜死節,富者宜輸財,如此匈奴可滅。民非索官,因懷此誌,故捐財助邊,以此為天下先,無非是想做個樣子罷了。除此,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

使臣回報了武帝,武帝將式言轉告丞相公孫弘。公孫弘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但他為人也十分奸詐,他不相信會真的有這樣的事,便說:“此非常人之常情,不法之民不宜宣揚,否則容易亂法度,願陛下勿準卜式所奏。”武帝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遂將此事擱下。過了一年多,貧民大量徙往西北。此時公孫弘已逝世。卜式又捐錢二十萬,交與河南太守,作為接濟移民經費。河南太守上奏皇帝,這些人都列了名單,在接濟貧者的富人中,武帝看到卜式之名,就想起了以前的事,特別讚許,立召卜式入都,欲拜卜式為郎官,並賜爵左庶長,田十頃,布告天下,以教化民風。卜式聽了,辭謝不受,說自己理應如此。武帝想了個辦法,對他說:“你不必辭官,朕有羊在上林中,欲令你前往放牧。”卜式覺得這倒是很適合自己,這才受命來到上林。他布衣草履,勤苦牧羊,把羊管理得很好。

又過了年餘,武帝來到上林遊覽,見卜式所牧之羊數目增多了,也顯得壯肥了,連聲稱讚。卜式見時機已到,便對漢武帝說道:“不但放羊是如此,牧民也是如此,按時起居,惡者除去,毋令敗群!”武帝聽後,心有所悟,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回宮後,立即召見了卜式,拜其為緱氏令,讓他牧民去了。

【評議】

卜式可謂有謀略,可謂有耐心矣,居然經得住朝廷的猜疑和皇帝的考驗。應該說,卜式既有取官之心,又有取官之道,是一個善於謀劃而又用心良苦的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勸諫皇帝,並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善於“牧民”的人,其實,他自己的行動已經將皇帝“牧”了一回,武帝正是因被“牧”而被說服,最終使卜式的願望得以實現。像卜式這樣的人,為國家社稷而謀取官位,應該說是謀之有方、謀之有道。